2025-09-02 星期二
培根铸魂 深融赋能 协同反哺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文化主体性”思政育人新模式
王芳 张健 岳海 王辉龙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育人担当,自2018年起持续探索思政教学创新,构建了一套以“文化主体性”培育为主线、以“魂脉根脉合一”为内核的中高职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为职业教育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邵阳方案”。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项目源于湖南省高校“名师示范课堂”建设。2021年,学校的“‘大思政课’视野下高职‘概论’课‘135’教学模式构建探索”被立项为省级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所谓“135”,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1个核心,融合“党建灵魂、工匠精神、文化品格”3个元素,通过5个教学环节系统推进实施。该项目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2023年以来,依托国家级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构建了具有鲜明在地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大思政”教育新模式。

  创新理念:“双脉融通”,筑牢文化认同之基

  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内容局限,提出“双脉融通”育人理念。首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其次,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精髓,开发《工匠精神与经世致用实践读本》等本土化教材,通过专题讲座、情景剧、案例分析等分层教学策略,推动学生的文化认知从“符号化”走向“情感化”。调查数据显示,实施该项目后,学校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度显著提升了27%,真正实现了价值引领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抵达。

  创新路径:三维进阶,提升知行合一之效

  为解决思政教育中“知而不行”“理实脱节”的问题,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认知—体验—践行”三维进阶路径,契合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学校依托魏源故居这一核心教学场域,联动校内外实践基地、非遗工坊、企业社区,打造“1+N+X”场域育人矩阵,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学生通过“导览→理论→实践→反思”闭环流程,在真实情境中实现从知识接收到行为外显的转化。近年来,学生年均服务超5000人次,专利申请量年增40%,基层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真正体现出思政教育赋能专业成长与社会服务的实效。

  创新生态:多元协同,形成反哺社会之局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打破思政课“单兵作战”的传统局限,构建了“政—校—企—社”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学校通过数字平台如“芳草计划”开发微课程,依托“非遗工坊”活化滩头年画等传统技艺,组建魏源思想宣讲团,年均服务青少年超3000名,实现了文化教育从“输入”到“输出”的反哺闭环。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打造“双师三能”型教学团队,能够融通理论、文化与实操,真正实现“育人与服务并重、课堂与社会贯通”。

  成效显著:模式推广,彰显职教思政之责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135”教学模式不仅在校内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建设的深融互促,更获批省级教改立项,并获得全国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交流研讨会的推介,成为区域乃至湖南省思政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开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型、协同机制等成果,为资源有限的地方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尤其是在推动思政教育主动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服务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文化主体性”培育为核心,系统解决了学校以往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认知浅化、知行脱节、回应滞后三大难题,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主体性培育”的模式转型,让思政教育“有根、有魂、有为”,不仅为学生筑牢文化根基,更为职业教育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扎实而深刻的实践案例。

  (王芳 张健 岳海 王辉龙)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