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中,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党总支第一党支部积极创新,推出“三联”工作法,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阵地联用,夯实专业发展根基 打造党建“主阵地”。党支部依托学校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研室设置,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力推进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党支部以“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党建主阵地,定期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搭建起教师党员深入交流思想的平台;同时,将教研室打造成教学主阵地,教师党员将党建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融入教学工作,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业务深度融合。 立起党员“主心骨”。大力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设立党员示范岗与责任区。在党员示范岗上,教师党员以身作则,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现能力;在责任区里,教师党员积极分享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近年来,教师党员获得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常州市“师德模范”等多项荣誉,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聚焦党群“主基调”。“党建阵地”与“教学阵地”联用,不仅激发了教师党员的先锋意识,更带动全体教师为专业建设贡献力量,形成了“党建强、专业优”的良好发展态势。党支部成员获评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得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于2024年12月通过验收,工程造价教研室也荣获“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称号,充分彰显了党支部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支部联建,凝聚党建发展合力 “点对点”精准对接。党支部秉持“业务相近、愿景相同、专长互济”的原则,与党性强、业务精、作风优、能力高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管理工程学院党总支第二党支部结对。构建“1+1”帮带模式,搭建支委“一对一”交流、教学骨干“一对多”观摩、科研能手“多对一”帮扶的多元互助网络。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切实让队伍强起来、党支部活起来,党支部成功通过学校“样板支部”创建单位验收,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心贴心”共谋发展。围绕党建品牌创新、党员管理更新、党建活动出新等重点难点问题,依托校内结对支部、校外企业专家,搭建意向共同提、项目共同定、难题共同解、效果共同评的“圆桌议事”平台,营造集众智、汇众力的良好氛围,共同铸就“三联赋能,双融创优”党建品牌。 “实打实”拓展活动。围绕地方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链,党支部主动对接行业需求,与近50家头部企业携手成立党建共建联盟,构建开放、共享、融合的党建联盟育人新格局。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近3年,累计接纳60余名学生岗位实习,近10名教师党员挂职企业项目实践。党支部悉心指导“专创融合课研究社”等3个学生社团,承办多项校级技能文化节优质项目,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别”三级备赛机制,打造技能人才人生出彩的舞台。 教学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大思政”建设。党支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教改研究、示范课堂、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示范专业六大项目,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高度。党支部建设“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及省级课程3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实践“德技并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落实“强实践”教学。党支部始终将实践能力视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实施工学深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党建共建联盟,共建产业学院,开创性地推出“10+10”工学交替培养形式,即每学期前10周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10周在校外企业跟岗实习。以“项目引领、双师共导”为核心,将企业典型项目作为实践载体,选拔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党支部成员担任校内导师,跟随学生进驻企业,校企导师密切配合,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 探索“优技能”培养。党支部成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赛事,近年来,学生获得各级技能大赛奖项21人次,其中3人次荣获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赛项一等奖。同时,党支部还将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师生合力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实现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未来,第一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三联”工作法,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续写基层党建新华章。(王慧萍 蒋丽琼 朱洁 季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