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潮汕大地百廿年的韩山师范学院,2004年设置非师范理工科专业为起点,2012年研制职业能力培养标准,2014年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6年被列为广东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历经廿一载躬耕探索,凝练出“素养引领、三标融合、校企协同:广东欠发达地区高校理工科育人新范式”,这一模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三维聚力 筑牢人才培养新基 学校坚持“优结构、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专业发展思路,将“素养筑基 技能增信”师范教育理念迁移和创新,构建并完善“素养引领、三标融合、校企协同”理工科育人体系。 一是建设甲子文化广场、校友文化馆、非遗研习馆等校内文化浸润空间,开设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地方文化等必修课程,举办“韩江讲堂”等品牌活动,推进“潮学+”创新创业等改革,打造“空间+课程+活动+改革”的通识育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增强生命体验、涵养人文精神、实现素养引领。 二是将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专业认证标准、本科教学国家标准“三标”互嵌融合,建立“全方位调研→培养目标→就业岗位→毕业要求”修订流程,设置实务课程、学位课程、CAPSTONE课程,开足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构建“三标”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专业第一课”“课程第一课”,通过OBE管理平台推进PDCA质量闭环管理,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三是实施“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前三年企业工程师入校授课、教师学生进企实践,第四年由企业开设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企业微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学生学习与企业岗位的“三个衔接”。同时,学校制定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导师进校授课的激励政策,建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经费补偿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持续深耕 育人质量不断提升 这场静水深流的改革探索催生了多重“裂变效应”,学校理工科人才培养实力大幅跃升。 一是人文和科学素养育人成效显著。育人体系综合发挥“平台浸润心田、课程筑牢基础、活动激发兴趣、改革助力创新”功能。师生主动将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地方发展融入专业学习与教育实践,家国情怀更加深厚。红色文化育人案例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理工科学生考研率大幅提升,科技报国的热情更加高涨。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环境科学等7个专业通过IEET国际认证,认证数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生物技术等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高等数学”等35门课程获评广东省一流课程;教师主编的《Python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与实战》成功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学校于2024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是产业学院建设成果丰硕。学校已建成10个产业学院,实现每个理工科学院均有产业学院;开设“3+1”、企业微专业或订单班,累计培养学生2280多人;2023年推出的企业微专业、人才班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两大新途径,两年开设了14个企业微专业和7个人才班,899名学生参与其中。建成扎根潮州的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凯普生命健康学院,成为粤东生物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建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软件与智能物联学院,打通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通往湾区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高校扎根地方又融入大湾区、校企协同育人的示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是学生创新动能呈几何级爆发。理工科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从2020年的125项升至2024年的435项,增幅达248%。其中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收获3银1铜的成绩;数学建模团队首获全国一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屡获国家奖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计算机竞赛指数中的评级跃居B级(前30%)。 申硕的成功意味着韩山师范学院从本科教育迈入了研究生教育新阶段,为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打开了新局。当前,学校正聚焦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三新”学科专业建设,推动“企业微专业”在更多应用型专业落地生根。未来,这所百年学府将以“师范为根、工科铸魂”的历史基因,努力构筑贯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人才高地,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潮头持续激荡地方高校转型的“韩江涛声”。 (袁德辉 王建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