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立足“外语+中医药”学科交叉特色定位,依托2024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创新构建“三课堂联动”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以“第一课堂”筑根基,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与中医药文化理论知识;以“第二课堂”强技能,通过学科竞赛、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以“第三课堂”践真知,组织学生参与中医药国际交流、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通过“三课堂联动”,实现“师生联动、生生联动、社团联动、产学研联动”的多维协同,打破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边界,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与中医药国际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系统融入外语教学全流程,实现外语能力培养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中医药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 “第一课堂”:“固本培元”筑根基 教研部秉持“以外语能力培养为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为内核、价值引领为导向”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深度融入教学目标设计。授课教师通过在专业外语课程中挖掘“传承大医精诚、坚守医者仁心、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等思政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教研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深度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超星学习通、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慕课)和学堂在线等平台中的外语课程资源库,供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第一课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授课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难点进行集中讲解,并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此外,教研部还定期组织“师道研学坊”系列教研活动,聚焦“中医药思政元素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思政案例分享等路径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设计能力。此举不仅强化了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育人实效,还显著增强了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中医药外语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课堂”:“岐黄薪传”强技能 教研部以“岐黄薪传”为引领,将学科竞赛与思政教育、专业实践深度融合,构建起多维协同育人体系。依托“岐黄天下杯”世界中医翻译大赛和“时珍杯”全国中医药翻译大赛等外语能力提升“第二课堂”系列活动,积极推进“杏林学子外语赋能行”品牌建设,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模式。通过将赛事真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实施模拟赛事训练、获奖译文对比分析等教学环节,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翻译能力与跨文化传播素养。此外,教研部还注重整合多元育人资源,推动学科竞赛与社团实践协同发展。依托中医药协会、英语协会、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的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题实践、“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案例研讨等活动。通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竞赛和实践场景,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显著提升了中医药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能。 “第三课堂”:“悬壶济世”践真知 “第三课堂”作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实践场域,是落实“外语+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的重要阵地。教研部以“专业赋能+国际传播”为核心,构建“赛事服务、文化传播、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体系,推动学生在多元实践中践行医者使命。 国际赛事彰显专业实力。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志愿服务中,学校志愿者团队依托中医药学科优势与扎实的外语功底,在运动员医务室、场内FOP医疗站等岗位,为赛事提供特色医疗保障。通过精准的外语沟通与中医药特色疗法应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医药疗效与文化魅力,实现专业服务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统一。 文化传播拓宽国际视野。依托学校“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与“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学生通过外语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国际友人展示艾灸、拔罐等传统疗法,阐释“阴阳平衡”“整体观念”等东方哲学思想,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创新实践驱动成果转化。以学校和省级“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聚焦“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向,孵化“岐黄译站”多语种科普平台等项目。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融合外语翻译、人工智能、中医药专业知识,完成从创意构思到落地推广的全流程实践。同时,教研部还引入企业导师与行业专家,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实现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