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是临沂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为学校“原理”课教学体系的改革优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基于此,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原理”课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路径方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原理”课教学实效提升的“二五三三”教学体系(两项能力、五个专题模块、三种课堂教学方法、三类评价指标),探索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理论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教学路径,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原理”课的全方位赋能。 增强“两项能力”,赋能“原理”课教学目标提升 “两个能力”即理论综合素养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既为“原理”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也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互动共生和融合互补关系,不仅是提升学生理论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优化“五个专题模块”,赋能“原理”课文化内涵提升 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互动共生关系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重构“五个专题模块”,即“中国传统宇宙观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辩证法”“中国传统知行观和实践与认识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哲学内涵、伦理内涵和政治内涵赋能“原理”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赋能“原理”课教学。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共生关系,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讲清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赋能“原理”课教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观、自强不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人生观、内外超越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契合,讲深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内涵赋能“原理”课教学。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的伦理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之间的共通之处,讲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内涵赋能“原理”课教学。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礼乐、仁政、德治、大同”等政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间的互动共鸣,讲透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与此同时,在实践探索中,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抓手,借助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双向共融的素材性教学资源,为“原理”课教学内容提供意义阐释、学理和事实论证以及延展性理解与思考的教育支撑材料,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 创新“三种课堂教学方法”,赋能“原理”课教学实效提升 学院依托“三种课堂教学方法”,实行从课内到课外逐层递进和有效衔接的“1+1+1”的课堂教学联动体系,突出问题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赋能“原理”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第一,以“诵读式教学方法”创新“第一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解。诵读经典,包括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通过“互文式经典诵读”“经典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将收获形成规范化与系统化的论文或报告。 第二,以“活动式教学方法”优化“第二课堂”,完成与“第一课堂”的连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放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竞赛、主题演讲、课堂微剧、任务协作、交流互动等方式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并进行成果展示。 第三,以“体验式教学方法”拓展“第三课堂”,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学校“三馆”(红色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三院”(电影院、大剧院和音乐厅)、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室(思政VR)和“三孔”(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王羲之故居、书法广场等文化育人场所,把教学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网络平台和社会文化实践基地之中,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完善“三类评价指标”,赋能“原理”课教学评价有效提升 针对增强“两个能力”的目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机制单一、评价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理论文化知识、理论综合应用能力和理论文化素养作为“三类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原理理解能力、原理运用能力、原理研究素质及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和精细评价。 第一,进行教学内容的质量评价。评价教学内容是否能实现“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让“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厚起来”。 第二,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评价教学过程的衔接性、流畅性和层次性,是否能让“原理”课教学“活起来”。 第三,进行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评和精细评价。 (本文系山东省2022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M2022367]和临沂市“联·资政咨询”品牌委托课题“革命老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经验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21LX202]阶段性成果) (陆寒 苑卉 杨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