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星期二
择高处而立 寻宽处而行
——四川省旅游学校高质量发展实录

  深秋的成都,四川省旅游学校静卧在薄雾轻抚下的锦江河畔。高尔夫果岭实训场地上,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正在训练击球,他们的身影与蓝天交相呼应,展现出了四川省旅游学校学生的生机与活力。

  回望学校历史 继承和发展川旅精神

  1979年1月,为响应“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四川省旅游学校应运而生。1979年3月,学校开始筹建,当年开始招生。45年来,这所旅游职业院校经历了创业、发展、腾飞的峥嵘岁月。

  建校之初,学校借地、借师、借物、借资,在创业期艰苦奋斗。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学校还为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西藏、山西、陕西、广西、江西、湖北等地的旅游业培训了大批学员,助力西部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1986年,学校在成都市区建设新校区,次年开始修建实习饭店和校舍;1989年,学校师生从位于郫都区横山的旧校区成功迁至位于成都火车南站附近的新校区,由此学校进入到快速发展期。这期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丰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在旅游业和旅游职业教育领域的声誉不断提升。

  2008年,学校的发展受到校园面积的制约,于是决定新建黄龙溪校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于2014年成功迁址到双流区黄龙溪古镇,办学场地实现了数倍增长,学校发展正式进入腾飞期。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国家教育部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在旅游业和旅游职业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影响力。

  45年风雨兼程,一代代川旅人始终坚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凭借这份执着与担当,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彰显“川派”特色的中国旅游名校,让学校精神在传承中不断推动学校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创新“立行”思想 攀登旅游职教高地

  2014年,学校创新提出了“择高处而立,寻宽处而行”的“立行”思想,并以此对学校的战略定位和顶层架构进行重新设计。

  “高处”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是战略定位“高”,确立“为中华旅游育良才、为万家子女开人生”的办学方针,以及“研究旅游、服务产业、引领发展”的办学职能,从宏观层面锚定学校发展的高站位;另一方面是目标要求“高”、培养质量“高”,具体表现为秉持“锻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建设一流学校”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旅游全产业链服务的学校品牌,全方位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宽处”涵盖多个要点。其一,育人理念要“宽”,明确“党建引领、思政先行、文化浸润、德技并修”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从多维度培养学生。其二,产教融合办学思路要“宽”,秉持“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将专业方向放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师资锻造融入产业发展进程中,将学生培养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办学理念,深度融合产业与教育资源。其三,办学路径要“宽”,推行并实践一个专业群+一类产业研究机构+一个产教融合平台的“1+1+1”栈桥育人模式,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拓宽学校发展的途径与空间。

  “立行”思想彰显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方法的统一、方向与路径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旅游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项创新成果。在“立行”思想引领下,学校发展成果丰硕,获评多类示范校、名校及典型学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在行业协会担当重要角色,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打造“川派”品牌 服务四川旅游业发展

  为服务“治蜀兴川”战略,按照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设的要求,学校创新实施“名校园、名校长、名办学模式、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名教师、名学生”的“七名工程”,助力中国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打造“川派”品牌。

  打造“名校园”,强化服务内涵。学校贯彻“文化浸润”办学指导思想,承担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以巴蜀文化为基础,围绕旅游产业,依托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构建了“川茶、川菜、川酒、川武术”的“新四川”校园文化体系,学校于2016年获得四川“最美职校”荣誉称号。

  锻造“名校长”,培养高级人才。依托名校长鼎兴工作室和卓越校长工作室,培养和锻造“名校长”,构建培养体系,与66所成员学校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四川职业教育领域“名校长”培养的重要阵地。

  构建“名办学模式”,优化产业对接。打造“1个专业群+1类产业研究机构+1个产教融合平台”的模式,服务学校、产业与社会,并获得显著成效。例如,校企合作获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特许经营权,开展相关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发现·峨眉派”项目打造武侠旅游IP;成立沉浸式旅游创新发展中心,助力行业发展;校地合作研制的“金熊猫”旅游服务标准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等多项荣誉。

  建设“名专业”,助力产业服务。作为全国仅有的一所开齐旅游类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学校形成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文化创意三大专业群,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开设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专业,形成“吾膳康养”等典型成果;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助力将“素喜·青山”民宿打造成为四川精品民宿,获得金钥匙品牌教育创新奖以及中国服务示范院校荣誉称号。

  创建“名实训基地”,服务产业发展。实训基地对接产业升级,围绕“产、学、研、赛、培”一站式目标,以“新四川”校园文化为基础,结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高品质打造全国首家“景校一体”的沉浸式旅游实训基地,建设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培养“名教师、名学生”,成为行业专家。坚持大师引领办学,带动三大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创新实施“‘三全’育‘三师’”“两栖教授”“产业硕博士”等培养工程,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水平,推动旅游全产业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校内大师辈出,在名师的带领下,众多优秀毕业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七名工程”为打造“川派”品牌、服务四川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作为四川省旅游业岗位培训中心,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围绕旅游全产业链开展立体化培训服务;成立四川深度拓展规划设计研究院,创设川派旅游发展研究院,建设四川省中职领域仅有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办公室,创立全国中职领域首个“博士服务团”;完成地方产业发展规划50余项,对口帮扶乡城、平武、理塘等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服务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锻造师资队伍 师生群星闪耀展风采

  学校高度重视锻造师资队伍,坚持将其融入产业发展进程,并以大师引领为办学的重要方向。

  中国夏布绘画艺术大师王少农,致力于中国夏布织造技艺的非遗传承、创新研究与中国夏布绘画艺术创作和发展;中国工笔画大师刘川,致力于工笔画艺术的创作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城武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绥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巴蜀武术文化;中国石刻绘画艺术大师景志龙,对中国石刻绘画艺术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四川省川菜大师张中尤积极弘扬川菜文化、培养川菜人才,助力川菜走出国门。

  在大师带领下,学生群星闪耀。1979级学生崔志伟,曾任外交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1979级学生田兴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技术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委员,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1980级学生崔德平成为川菜大师,长期旅居德国,把川菜推广到了欧洲;1983级学生黄利华,为西藏旅游业发展贡献了力量;2000级学生袁露在校期间获得公派出国留学资格,将欧洲旅游发展经验带回国内,助力我国旅游业发展;2017级学生杨皓翔、杨皓云以其精湛技艺和独特创意,受邀参与电视台节目录制,促进了非遗文化传播。

  四十五载栉风沐雨,四川省旅游学校一路筚路蓝缕,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奋进,收获了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学校将矢志不渝地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守职业教育的初心,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牢牢锚定高品质发展目标,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建设成为“三一流”(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人才培养)的中国旅游名校奋勇前行,续写灿烂篇章。

  (李文路 赵晓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1择高处而立 寻宽处而行 李文路 赵晓鸿2024-12-03 ——四川省旅游学校高质量发展实录 2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