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团队备赛现场
|
2024年11月,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广州城理”)参赛作品《阳光视界——高精度实时盲汉翻译探索者》获主体赛银奖,是广东省仅有的一所入选此次“挑战杯”主体赛全国决赛终评的民办高校。近年来,广州城理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多项竞赛中崭露头角,彰显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广州城理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广东制造业当家和广州制造业立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学校立足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党建领航、人才强校、质量立校、铸魂育人等“八大工程”为抓手,争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1 党建领航,打造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征程上,广州城理党委不仅勇当改革攻坚的“冲锋舟”,还努力当好干事创业的“领航者”、应对风险的“压舱石”。学校党委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有机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领导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证,党组织必须建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广州城理党委书记杜小明说,学校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系统务实谋划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高效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工作部署,致力于追求高等级目标,高标准构建基层党组织体系,高水平开展党建活动,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用党建凝聚向心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广州城理董事会对学校党委工作充分信任、全力支持。学校构建董事会依法决策、党委把握大局、校长依章行政的同向发力的体制机制。学校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学校董事会7位董事中有5位学校领导和教授代表,5位是党员,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形成重大问题沟通协调、民主集中、科学决策、高效落实的运行机制。 为把党组织建成推进学校事业更快、更优、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广州城理党委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大抓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的思政工作领导体系、落实体系、评价体系,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过硬,打造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广州城理持续推动“一融双高”,促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带领广大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广东省决策部署,把党建融入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建设等各环节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领航作用。 参与行政管理,她是学院的副院长;开展组织生活,她是不断创新的党支部书记……广州城理电气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沈娜带领党支部,以广东省普通高校科研平台“协调新能源的数字电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抓手,以党建引领促发展为主线,打造“党建+思想建设、业务融合、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模式,服务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工作室获批广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在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攻坚战中,广州城理党委加强“双带头人”培养选拔,实现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着力将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学校“一融双高”的骨干力量,发挥好“头雁”作用,引领党员教师在学校攻坚克难中勇当先锋,带动更多教师用“党建红心”淬炼“业务匠心”。 学校注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433”考评体系并认真落实,以“红色引擎”激活教育重点工作开展“新动能”。干部个人年度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本单位内群众评议,权重为40%;本单位内干部评议,权重为30%;其他单位评议,权重为30%。学校通过内部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干部创先争优,助力学校发展行稳致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骨干领导作用。 党建、业务共攀高峰。2023年,珠宝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管理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土木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3个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 同频共振,主动紧扣产业脉动优化专业布局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具有技术难度高、实践条件要求严、人才成长周期长等特点。广州城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于2024年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并将该专业建设列入学校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项目,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及集成电路行业知名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型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国家所急、广东所需,学校新开办的专业,都是广东急需紧缺专业。”广州城理校长苏成说,学校坚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所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及时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服务广东制造强省建设。 向“新”提质,以制造业立市的广州,正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为响应广州着力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广州城理着力提升理工科专业占比。学校密切捕捉产业人才需求新动态、新趋势,促进传统专业“老树开新花”,适时关停并优化专业,前瞻性开设新专业。目前,学校理工科专业占比达52%,在广东省民办高校中位居前列,理工科专业全部与城市发展、产业需求同呼吸、共奋进。学校现有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州城理深知,仅靠一两个专业难以支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学校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等相关专业为引领,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学科专业集群,更好聚焦服务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 在广州城理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生产线上,不仅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还注重与实际生产线的接轨,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前沿技术。这条生产线由学校投入近600万元打造。“理工科专业投入大、学生培养成本高,但学校算产业发展的大账,不计较小账。”广州城理副校长魏德敏说,办学19年来,学校坚守“唯才不唯财”的公益办学初心,每年新增上千万元的仪器设备,花大力气办好理工科专业,更好服务广东制造强省建设。 广州城理加大投入力度,高水平打造工业软件校企联合实验室、未来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学校还与行业(企业)共建科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如易飒—广城理智能车开发与测试科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等,为各专业学生打造创新实践“练兵场”。 3 人才强校,以教育家精神涵育教书育人“大先生”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教师钱仪和作为学校团队代表,与多名大学教师代表同组竞技。面对强手,她从容不迫、沉着应对,最终荣获一等奖。 这是广州城理聚智用才写好“强师篇”的缩影。“教师是立校之本。”杜小明介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风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改革完善人才引进思路和机制,“筑巢引凤”,进一步加大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招引力度;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教育家精神“擦亮”教书育人底色。2024年教师节前,学校召开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三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表彰大会,45名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为引导教师“德技并进”,学校着眼于人才梯队长远发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关注青年教师成长。2024年,学校组织开展新教师校本培训、混合式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等20余场、910多人次线上线下教学培训;组织近百名教学管理骨干分3批(一批5天)赴常熟理工学院参加应用型大学建设培训;组织90余名教师赴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圣若瑟大学分别开展3期教学培训与研修。 如何让人才活水充分涌流?学校充分依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助、境内外交流访学、博士(后)工作站、“双师双能型”教师等培训项目,有计划地推进教师职业能力分层分类培训。学校还以“百人计划”为基础,实施“优才计划”,培育一批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示范团队”与“基础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广州城理还加快推进职称评聘改革,建立多元人才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在专长的赛道上尽展其才。“学校鼓励我们自主探索,给我们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应的场地、配套设施支持。”教师林涛因科研成绩突出,于202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为更好地提升教师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学校推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支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切实提高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与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等组织共建绿智交通产业学院,以联盟旗下50多个企业优质资源为载体,加大对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的聘用力度,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引领,培育多专多能教师团队。 前不久,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产业经济首席专家蔡德敏为绿智交通产业学院先锋班学生带来“人文纵横”第一课。他阐述了人文素质对于工程师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人文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目前,学校形成了一支以学校自有教师为主、以兼职教师为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全国优秀教师、享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全国劳动模范、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南粤优秀教师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6名。 4 产教融合,跳好校企协同育人“双人舞” 如何更精准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广州城理深入一线,问计于企。“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办出特色、走出新路的重要载体。”苏成说,学校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在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以及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先进典型上下功夫,努力贯通产教融合链条,做实产教融合每个环节,力促学校教育与行业产业互融共长。 广州城理发现,部分产业学院存在“一对一”现象,即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院对接一个企业。如何让产业学院和企业发生“化学反应”?如何让企业渗透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增强产教供需精准对接?学校联合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企业联合会、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人才联合会,共建绿智交通产业学院。绿智交通产业学院开创以多个专业学院对接多个产业企业的产业学院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从“点对点”向“面对面”“体对体”扩展。 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绿智交通产业学院校企建立轨道交通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一体化协同体系。校企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绿智交通产业学院创新实施由产业课程与定制化毕业设计组成的“一揽子”能力提升计划。学院通过推荐制,为学生提供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的项目实训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涵盖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实践应用场景中接触前沿技术和管理理念,更好地实现产业所需与课堂所学无缝衔接。 近年来,广州城理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区域重点发展领域,突出产业导向和应用导向,打造每院“一院(产业学院)、一班(产教融合班)”,成立智能建造科创产业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这些特色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校企师资共培、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课程共创、责任共担、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共同体,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广州智能车辆及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驾驶等加速融合,如何培养“来即能战”的实战人才?广州城理智能车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联合广汽埃安等龙头企业,构建课程、实验、实践和科研创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双轮驱动实践教学,力促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 新时代对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整合、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引导产业学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联合企业推进“工作坊”模式的实践环节改革,用“瓷器活”锻造未来的“金刚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解决产业问题的实操能力。在产教科深度融合的“炉火”中,一批善于解决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炼铁成钢”。 广州城理创出产教融合新深度、社会美誉新高度。目前,学校有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项目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2个、校级产业学院5个、产教融合班10个。 5 持续优化,建立一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工业企业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这需要尽快攻克国产工业软件领域的人才培养等难题。 “工业软件人才是既懂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软件学科知识,又懂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工科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魏德敏介绍,学校瞄准广东省紧缺专业,在工科学院的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开设“工科专业+软件工程”等课程模块,探索形成复合型课程体系,培育国家紧缺人才,为国产工业软件发展助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广州城理加大一流课程建设力度,发挥一流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构建“国—省—校”多层次一流本科课程培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见成效,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业软件产业学院“引企入校”,与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工业软件校企合作课程。近年来,学校开发“风力发电”“移动机器人(AGV)”等校企合作课程266门,将行业的前沿技术及优秀资源引入课程教学。 如何培育好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人才?广州城理强化技术赋能,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人工智能+X行动计划”,将全校的计算机通识课改为人工智能课,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所有专业全覆盖,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知识,将人工智能能力融入自主学习,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何上好课?广州城理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项目式教学,以项目载教、任务驱动、实践牵引为途径,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奚建清认为,推动这些改革后,学院引进麒麟操作系统、飞腾芯片等相关项目式教学内容,“使课堂活起来,教师动起来,学生干起来”。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评价体系“三位一体”,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调整教师授课质量评定工作流程,2022—2023学年完成1000多人次教师授课质量评定;编印《教学督导简报》,启用教务系统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功能,制定校级教学督导问题反馈工作流程,落实监管闭环,让教学质量评估“长牙齿”。 2023年度,广州城理新增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位居广东省民办高校第二。截至目前,学校共有25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6 赛创融合,让更多青年人才闪耀科技创新舞台 广州城理学生的“Pawfect House——全球领先的个性化商品定制专家”项目,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赛银奖。该项目开发出独家商品定制引擎,客户在选择定制选项的同时,能实时展现商品定制效果,从而实现个性化商品定制。学校在广东省民办高校国赛中的获奖数量名列前茅。 荣誉的背后,是广州城理设定专项经费、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制定竞赛奖励管理办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学校通过面上项目推进会及重点项目挖掘,加强赛前指导、项目培育和项目打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向前,时代和企业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杜小明说,作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整合政产学研等多方创新创业资源和育人要素,坚持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创融合、赛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搭建综合能源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在实现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多种需求、响应优化策略。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赵杰介绍,学生深入参与教师“低碳局域多能协同管理系统项目”的研究,真刀真枪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研发的“低碳综合能源系统需求响应平台”,获得2023年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 广州城理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以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孵化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前瞻性的合作项目,将研究成果以案例或项目的形式转化为教学内容。学校支持教师通过安排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将科研思想、方法、过程和成果融入教学,师生一起创造新技术、发明新产品。厚植沃土培新芽。学校还搭建大学生创业园等“梦想加油站”,开展“一院一创”创业项目遴选活动,孵化学生奇思妙想。“创新花”结出“产业果”,鲲鹏团队创业项目“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和产品开发”,以岭南文化为主题设计绘本,走进校园。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广州城理的“闪亮名片”。近3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700多项。其中,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2项、铜奖3项和省赛金奖2项;获“挑战杯”系列竞赛国赛二等奖3项、银奖1项、三等奖1项和省赛特等奖4项、金奖2项,2023年省赛捧得“优胜杯”。 7 质量立校,为各行各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在他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临危不惧、仗义出手……”广州城理收到来自云南省临沧市见义勇为协会的一封表扬信,信中肯定了学校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张慧珊的事迹,并向学校用心培养优秀学子表示感谢。张慧珊和家人被临沧市授予“2022年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称号。 一路拼搏奋进,广州城理所有的努力都在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学校实施“质量立校”工程,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和实干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工程学院2011届毕业生谢树鸿毕业后任职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优秀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本领成为年轻的广州市技术能手,获得广东省劳模、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荣誉。机械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林伟劲作为云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创始人,所研发的云鲸智能产品作为国货品牌代表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 学校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青云梯”。国际商学院2020届毕业生翁子航在校期间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将知识内化成力量,以会计专业排名前1%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赴香港读研,完成学业后就职于华润集团。 教育沃土育出万千桃李。办学19年,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6.7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在毕业生中,有驰骋商场的企业英才,有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有继续深造的硕士生、博士生,更有无数胸怀奉献之心、笃行报国之志的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追求卓越。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广州城理将踩着奋进的鼓点继续向前,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持。(石婧雯 许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