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感知自然之美,为生命成长创设更多体验?《大地上的事情》正是这样一把钥匙,书中展现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自然画卷,滋养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田。不要忘记重返大地,去触碰那些鲜活的生命,感知自然、观照自身,以阅读为媒,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我在《大地上的事情》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种教育本来的意蕴。记得第一次读到苇岸文字的惊喜,是那种简约而质朴的美好,隐含其间似乎有一种可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流动,我在王家新的评论里找到了答案—— 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里,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 苇岸“目击了创造”,他的语言携带着“自由带来的芬芳”,用谦卑的热情与深挚的生命力继续创造。他的语言也创造了他的生命意义,对自己崇尚的“人的完整性”进行积极行动回应。 诗人林莽在苇岸20周年追思会上就曾这般深情表达—— 苇岸,有时我会翻开你的书页,在那些字里行间我依然能闻到阳光、青草、溪水、麦田和泥土的味道,它们温润沉甜,散发着抚慰身心的光芒。 苇岸的语言目击的就是那个真善美的、活泼泼的世界的创造。 在读书会的第一场领读直播中,我写下了我的讲题——《以自然的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以此表达我对苇岸的致敬,致敬一颗纯洁的心。在导读分享结束后,一位叫“秋水伊人”的读友留言表达了她的感受:“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特别赞同张老师说的一句话——读苇岸的书,要做一个行动者。” 于是,在21天领读活动回顾分享时,我就用了这句话作为题目。期待更多的人有这样的时间,去接住更多美的恩惠,在生活的细枝嫩叶上去联结、去抵达、去完成力所能及的“爱和美”,将心中的希望和行动再次点燃。 开卷有益,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每每读到一本好书,书真的就像一把利斧,劈开我们冰封的内心,把我那冰冷傲慢自恋自怜的内心劈开,不断帮助我去保持对生命、生活和具体的人的兴趣。读一本好书的价值,就是会被冲击到,价值观被一次又一次重组,因为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承认,在读过的书里,那些“精神光线”或“美学营养”,就是我生命力量的来源,深刻影响着我看待世界的眼光、理解世界的情感、升华世界的精神以及介入世界的方式。我也很确定,正是阅读让我拥有了“自己把握住自己”的能力,去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继而理解生活。这一点,显然比什么都重要。 我答应参与中国教育报读书会的领读,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机会,和更多热爱阅读的人分享读书的感受和理解。21天的领读,除了两场直播分享,读书会负责老师每天还会准时在各个领读社群里推送一张精心制作的《大地上的事情》金句推荐卡片。这21句话是我从书中挑选出来的,经过精心的排版设计,每一句话都闪闪发亮起来。 我逐张认真收藏着,美好的句子需要这样的美好相逢。跟随金句每天同步推出的还有一个打卡的问题互动,供参与读书活动的老师结合讨论。虽然社群里每天都有领读的提醒,但这21天于我,真的就像子弹一样穿过,只是一个瞬间的感觉。书还是不断被我带回家,但翻书的时间,往往只是起床后或睡觉前的那一点点时间。在这个“日日新、天天快”的世界里,一个人安于一隅读书的日子,显然有点儿奢侈——但这依然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日子有些匆忙而缭乱,有几天我甚至没有精力到社群里参与互动讨论,甚是抱歉。但无论如何,21天的领读,我还是和来自全国的上百名读友共同生成了时间。我一边自责没能更好地去做好领读,一边欣喜自己毕竟也影响到一些老师得以走近苇岸的文字。 “August”老师留言说:“苇岸以深情而敏锐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生命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世界。这是一部值得每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感悟生命的真谛。” “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以谦卑的姿态与大地、山峦、树木、鸟兽和昆虫对话,苇岸眼中的四季是有生命的,他手及的白桦树是有温度的。看他的文章,总能让人泪眼婆娑,心绪起伏。我想,我们不仅受到了文字的熏陶,更受到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读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宁静致远”老师则在留言中这样说。 ………… 你看,选择读书的生活,看似另类,却是清醒。21天的共读生活,我看到了一颗颗精神食粮富足的心。打开一本书,沉浸其中,整个世界只有你和书的时间。 阅读苇岸,就是阅读自由、灵魂、内敛、沉潜。在物质主义的影响下,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苇岸那种纯粹、朴素和自律的精神,它不仅具有哲学伦理价值,还有日常意义。时间的罅隙里,每个人都需要一场与“大地之子”的对话,那么简单,那么丰富。 我特别赞同白红丽老师在她的读书笔记《他是他的自然王国的王》中的感受——读书生活,真的是“那么简单,那么丰富”。我是要祝贺白老师的,祝贺她看见了“日常意义”。翻开苇岸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往往忽视了“日常”积极的力量,那些可能是我们以前不注意的、无处不在的生命意义来源。 那就从《大地上的事情》出发,让一本一本好书继续揉碎我们。我相信每一本好书的背后都藏着礼物,一本书、一点光、一个世界。 对话自然,保持日常的心灵操练 苇岸的文字经由诗歌抵达散文,一以贯之的是纯粹的精神,是“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是大地、村庄、人世间的爱恨交织,启迪他保持这样一份自觉的选择与追求。 翻读“渡光寻寄”老师的这段留言,我也读到了这些年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与期待,想起自己对“什么样的教育者才是人的教育者”的思考与实践。在这种选择和判断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种深刻的爱,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方式活着,体现着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也是师生日常生存的方式。 有一天,来自河北的曲林荣老师在领读群里分享了他在国庆假期带领社团到劳动基地收获花生的照片。河北大地的广袤与辽阔,孩子们亲近土地、捧起自己亲手挖的花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深深感染了大家: “真是云朵与泥巴的孩子!” “深圳的孩子可没有这样的机会亲近土地,羡慕!” “看着这般青春明媚的脸庞,要是不戴眼镜该有多好!我们亏欠孩子们太多了。” 我记得那一天,领读群里分享的《大地上的事情》金句正好就是——“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在第一讲的导读分享中也专辟篇章去追问——你有多久没有和泥土亲近了?我提到了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提到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提到高村光太郎的《山之四季》,提到蔡皋奶奶和她的屋顶花园…… 霜降节气,学校科学组的田老师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在屋顶农场挖番薯。他们说自己挖的是“霜降番薯”。这块屋顶的番薯地是田老师早早谋划种起来的“教材”,把节气融入孩子们的自然教育,跟着节气去学习,正被越来越多地融合在学校教育的日常里。田老师也参与了这次的21天读书会,在读书会的社群里,我也看到他分享的自然博物课程的做法。 “学校应该是一个草木理想国,师生真实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饮食古老的文字,聆听大地的回声,让孩子们意识到活在时间中,把心灵与官能唤醒,继而引发对自然和文化的好奇。”顺着田老师霜降日的课程活动,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感言:“在苇岸的文字里,我们读到的节气就是不朽的,是一个美妙的通道。美从何处寻?美就在身边,这是一个审美自觉的过程。”晚上,我收到田老师的留言:“人到中年,毅然突围,选择这个‘理想国’,有幸遇见,彼此照亮。循着自己的节奏,知无知,爱所爱,纵情山水,亲近自然,引领孩子感知生命,仰望星空涵养智慧,做一个生活工作修行的自觉行动者。”透过田老师正在抵达的生命状态,我仿佛看到一位本真的教师的纯粹心灵所具有的精神气质,一条“教育者的心灵美德及其塑造”的林中路。 回溯这样的学校日常,我也越发强烈地确定——学校要为学生的生命自觉创造更多可能,学校必须能承载着季节的所有美妙,确立涵育生命的目标,具有无处不在的善意和美好的诗意。而作为人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促进自身的生命自觉,彼此照亮,彼此成全。必须看见学校的心灵,保持日常的心灵操练,去看见最初的教育发生,听从天地的召唤,才能真正带着孩子们通往生命自觉的辽阔之地。 我很喜欢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的一个表达,他称之为“心灵操练”。傅先生写道:“心灵操练是要拓宽人的精神世界,造就精神活泼健全的人。它是围绕着美展开的,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美育。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参与到心灵操练当中,那毕竟能让人直接看见美。”“校园不仅要让一个人完成智力操练、体力操练,更要完成心灵操练。” 读完《大地上的事情》,我们就会发现苇岸是一位“心灵操练”的高手,“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向着明亮那方,苇岸以文字的简约和质朴,关注人类文明的永恒情怀和人的内在精神的延伸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好的教育就是要去不断唤醒、发现和帮助这种内在的精神延伸力的生发。 在导读分享中,我提及在校门口处邀请几丛蒲苇野草入驻,布置出一片小野地的故事。让学校返璞归真,让学校留有余地,从此,师生每天得以与一片小野地正面相逢,从容不迫,浪漫自在。我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表达我的看见—— 小野地迷住孩子,接住了孩子们的好奇,这片小野地的空间半径也因此得以延伸,悄然赢得了孩子们喜欢上学的情绪。而我更看重的是这一片野地里隐藏着的诗学光芒,孩子们每天从这片小野地经过,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去“拜见青草地里的光辉”,低下身子和虫、草交谈,从泥土里获得满足。“再放大一下,那可能还是让一天变得完整的开始。”我相信,无数个这样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季,每一年,必将照亮一个梦想的世界,学校也将在这片小野地里找到自己的宁静。 “大地意味着什么,天空就意味着什么,太阳就意味着什么。”我想,一片小野地的背后是可以看见教育者的心灵的,一片小野地也是一种办学价值观——一个以涵育生命为目标的校园,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建筑物,教育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这片小野地连接着苇岸,连接着梭罗,连接着泰戈尔,连接着哈斯凯尔……连接着每一个活泼泼的生命,生生不息。 “和花草打交道,真的不会辜负你。”蔡皋奶奶说。人就像植物,只有回到安安静静的状态,才能长得好。是的,我们很多时候“只需拉一片蕨叶挡在头顶,一切俗世烦恼就统统被摒弃在外,涌入心中的只有自由、美和平静”。这是一种充满意义的后退。重返大地,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吧!给大地留点儿余地,给孩子留点儿余地,期许这会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的一种自觉的选择与追求。 “当后退有意义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在前进。”这个事实,希望被每个人看见。因为,沃尔特·惠特曼早就写下了——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未来教育新样态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