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条没有终点的河流,生生不息,承载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在这条长河中,需要每一位舵手般的教师热情投入。我校充分发挥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优势,助力他们突破瓶颈,让他们在教育岗位上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成长与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师徒结对,发挥优秀教师的“头雁”作用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学校邀请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来当成长带路人,为有朝气、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指路导航。这两类教师结合在一起,教学相长,打造了分层次、有梯度的教师成长模式。 在学校的教师成长卓越学院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每年都在进行,师傅带徒弟、中年带青年,满足了不同教师成长的需求。师傅们诲人不倦,徒弟们学而不厌,教学相长、互帮互助,尤其是在达标课和教研课活动中,每位师傅倾囊相授,每位徒弟虚心请教,“青蓝工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从“入格”到“定格”的转化,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蝶变。“青蓝工程”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青年教师富有朝气,善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可以带动骨干教师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及时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要求,与学校同频共振发展。 学校着力打造教师交流平台,骨干教师分享教育经验,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凝练提升,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从教学方法到班级管理,从课堂组织到家校协同,骨干教师们手把手教新教师,这种做法不仅传递了技术和经验,更是给予了陷入瓶颈期的骨干教师自我反思和提升的机会。学校还外请专家指导,帮助陷入“成熟陷阱”的教师突破职业瓶颈,为他们的经验提供理论支撑,助力他们著书立说,成就教师个人精彩的人生。 创新工作情境,激发教师成长动力 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学校科研室、教导处为牵头部门,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基本单位,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以优秀教师为领队,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日常教研活动相融入,形成了“骨干教师领读课标—学科组教师深挖教材—跨年级纵向探讨整合—跨学科横向梳理融合”的立体式研修机制。全员参与,深入开展,全校各学科、各年级教师都参与到跨学科教研中。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带队录制名校同步课堂,形成精品课例,为新教师作出榜样。骨干教师参与学校校本教材编写,为学校教学发展出谋划策。 学校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组建专业领跑团队。学校有中原名校长工作室1个、中原名师工作室3个、中原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这些工作室汇聚了各个学科领域、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形成专业发展研究团队。混龄式成长团队,带给校园一股强大的能量。优秀教师带领队伍茁壮成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顺应新时代、新形势,让我们看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 注重情感激励,提升教师归属感 学校充分尊重教师,理解他们的辛苦与不易,注重情感激励,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为教龄满30周年的教师颁发“杏坛奉献奖”,定制教龄蛋糕,送上鲜花和祝福,感恩他们为学校的付出。学校还定期召开教师谈心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征求意见和建议,凝聚共识。学校还在校园的文化长廊设置阅读休闲区,放置咖啡甜点,为教师课余补充能量提供方便。 为了帮助教师获得更多自我价值感,突破发展瓶颈,激发他们的智慧和能量,学校引导教师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为新入职教师传经送宝。校园内推介优秀教师的事迹,利用适当机会对优秀教师进行专访,宣传优秀教师的光辉事迹。成立专门区域摆放和保存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肯定优秀教师的心血和功绩。 学校的退休教师里有很多省内外知名教育教学专家,他们扎根这所校园一辈子,一如既往关注着学校发展。这群老教师用自己的精神与行动,感染鼓舞在职的教师精益求精,突破发展瓶颈,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大先生”的情怀,在持续精进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走向卓越,学校成立了卓越学院,设置课堂教学、德育思政、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4个项目组,学校组建以骨干教师和退休教师为主的学校发展智囊团,聘请部分骨干教师、退休教师为教师成长卓越学院的导师。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只要学校给足机会,给够平台,充分信任,注重对教师工作的科学安排,尽其所长,混龄发展,全方位帮助他们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困惑与挑战,他们就一定会生发出持久向上的动力,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学校发展中的关键力量。 (作者系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