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星期三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应充分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将自身打造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一环

  日前,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快速响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结构不断优化,正在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责任重大。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在人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既是职业教育应有的内生动力,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应有之义。截至2023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近3500万人,职业院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相比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日益壮大,链条日趋延长,在新增劳动力和存量劳动力的技能提升中均将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毕业生作为科技创新的参与者与科技创新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科技承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投身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去。优化职业教育结构,要求职业教育办学朝向科技引领的方向,紧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产业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与企业紧密协作、双向奔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

  职业教育应充分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将自身打造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一环,通过科教融汇激发内在潜能,推动结构不断优化与全方位、系统性变革。目前来看,职业教育与现代科技之间的距离还偏大,未能充分发挥支撑作用。与科技领先企业融合、与前沿技术融合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中,很多院校已有类似合作,但整体层次还偏低,需要提高技术含量。职业教育发展需强化其教育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使职业教育具备与产业、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等条件。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比,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目前还较为薄弱。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程度相匹配。虽然宏观来看,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业发展需求尚难精准计算,但目前的投入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与现实中的实际需要差距也比较大。在学历、职称与经历方面,师资队伍的“技术含量”还远远不够。教学与实训方式还比较传统,知识性、半知识性学习占比偏高,实践性学习效率还不够高、效果还不够好。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提高办学能力,推动人才从技能型向高技能型转变,使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成为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需要加快形成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面对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局面,职业教育毕业生将逐渐扮演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角色,这一劳动者群体的规模与质量都有待提升。由技能向高技能转变,变化的不仅是技术能力,同时也是劳动者的自信心、价值感、幸福度与社会地位。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与社会地位,支持其更好地适应产业与技术发展要求,以支撑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满足强国建设要求,是未来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

  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还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与实践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优化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以改革的精神,用好政策工具,激发企业主导性、院校主动性、家长学生与教师积极性。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放下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一切从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切实激活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在举办、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政策潜力,用好政策红利,创造性地探索提升新质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的新模式。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 张浩2024-11-27 2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