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两类特色课程,聚焦体验式、项目式、服务式三种实践模式,搭建校内实验实践、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国际交流4个实践平台,立足思想性、社会性、创新性、团队性、开放性,形成“五性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思想性,聚焦立德树人。学院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将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红色文化等有机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实践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学院成立了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开展“踏胜利红色之旅,铸青年思想之基”——“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志愿活动,组织参观革命旧址、访谈老党员、听老党员讲党课、瞻仰烈士陵园、宣讲红色故事等各类实践活动。在行走的过程中,激发了志愿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志愿者团队中的4名学生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开办思想研讨班、开展主题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因志愿活动成效突出,该实践团队获评2023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 立足社会性,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由学院领导带队、专任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指导、学生广泛参与的大学生志愿队伍与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紧密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学院“大手牵小手”公益团队致力于乡村爱心支教,连续8年前往湖北、贵州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服务留守儿童2000多名。团队以“爱心课堂”为主要活动载体,结合地理科学(师范)的专业特色,打造“行走的地理知识小课堂”等特色课程,为乡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启蒙和科普宣传。志愿者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大手牵小手”实践活动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暑期实践活动。 立足创新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为学生搭建了各类社会服务平台,结合各专业特点,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3年,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黄冈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各乡镇旅游规划项目10余项。学院组织学生团队开展黄冈市乡村教育和文化旅游资源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撰写《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加快黄冈市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深挖“红色富矿”,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地区公立小学家校社共育的困难与路径探索》4份咨询报告和调研报告,为黄冈市乡村教育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立足团队性,培养学生协作共荣精神。学院现有学生社团5个,固定的学生学科竞赛团队近20支。近3年,学生团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院鼓励学生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设备设施和创业指导,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和讲座,邀请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分享经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3年,学院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5项,其中,国家立项2项、省级立项12项。目前地理与旅游学院已有固定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5支,其中,“湖北省流响国际旅行社”创新创业团队获得湖北省2023年度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资金。 立足开放性,拓宽教育视野。学院以校内实验实践、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国际交流4个平台为育人基石,依托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夯实基础,依托社会实践平台拓宽视野,依托实习实训平台了解职场,依托国际交流平台放眼世界,筑牢实践根基。学院现有实践教学基地22个、专业实习基地15个,已形成校内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紧密型实习实践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基地建设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突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课程实验、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劳动实践、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环节,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湖北高校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每年都有教师出国访学和学生出国游学。 未来,地理与旅游学院将不断深化实践育人体系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功效,完善“五性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席桢 郑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