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发挥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协同性等特征,多方发力,确保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性。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系统思维,立足思政课程建设,从优化师资学科背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助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坚持引培结合 优化师资队伍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优质的师资能够保证思政课教学高效优质地完成。为了确保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在学校引才和育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层次人才,持续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以此来支撑学院思政课的发展。 近年来,学院从知名高校引进博士10余名,同时鼓励支持现有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先后有10余名教师考入知名高校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学院紧紧围绕课程建设,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为主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院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更加优化、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博士带来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地支撑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同备课 优化教学内容 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历史背景,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价值指引。从理论体系和知识内容来看,各门课程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立足思政课的整体性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学院十分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协同化,以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为依托,组织各相关教研室针对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和关联性专门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授课内容的取舍和详略问题。在具体内容设计方面,注重课程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充分把握各门课程的逻辑主线,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课程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协同性,避免重复讲授。因此,学院要求主讲教师担任至少两门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把握对课程授课内容的取舍,并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优化。此外,要求各门课程立足医学院校特点,充分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在医学专业领域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思政课程,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坚持多维协同 丰富教学手段 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价值的塑造。面对教育教学的多重任务,学院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实现三者的有机耦合。 学院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规范化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以2学分的标准纳入学校课程建设序列。学校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和红色资源,搭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建立了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签约遵义会议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一方面,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联系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村、白云镇白云村,以及附属医院、制药公司和中药种植基地,将其作为社会实践场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体悟乡村振兴的时代成果。与此同时,积极与其他高校开展实践结对活动,与重庆医科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订结对协议,围绕实践研学、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结对合作。 学院高度重视数字赋能,积极加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协同工作建设。以网络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工作,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实现“书记校长”思政课受众覆盖全校学生;借助“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程资源库,优化学习资源和考评方式,实现了思政课考核方式的网络化和无纸化。 坚持系统测评 确保育人质量 教学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系统的测评体系。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测评体系,注重从制度、实施和反馈等维度进行设计。例如,制定了听评课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等保障教学的制度体系。要求严格遵照相关制度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在每学期正式上课前,要求各教研室集中开展集体备课,梳理教学内容逻辑,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注重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学院成立专门化教学督导团队,由专业性强、教学水平高的资深教师组成,开展覆盖全院教师的听评课,并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掌握教学基本状态。学院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反馈会,教学督导针对听课过程中和学生教学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并进行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确保育人质量。 (本文系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汪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