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70%以上为小型馆。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博物馆未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备案。但今年国庆期间,一些高校的博物馆“不打烊”,面向公众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让不少青少年流连忘返,深受好评。这提醒我们高校博物馆可以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思政教育讲究润物无声,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促共进,充分挖掘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高校博物馆不仅展示着学校的办学历史、科研成果、校园文化,还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能够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理想空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其具有的学术、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都应该充分发挥。因此,不妨主动把高校博物馆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尤其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向更多青少年打开大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的信念和情怀。 与校外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例如,南京指纹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指纹主题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主打考古成果展示,上万件文物绝大多数都是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修复的;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还有不少高校博物馆不仅藏品丰富,并且每件藏品背后蕴含着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有较大的育人价值。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该校校园内有一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朝鲜战争空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米格-15战斗机击落美机330架,击伤美机95架,在抗美援朝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主动把思政教育和高校博物馆建设结合起来,讲好诸多藏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其积极向上、砥砺报国的奋进精神。同时,高校博物馆的开放、利用与创新发展,不仅能拓宽思政教育的空间,也有助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事实上,许多丰富且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完全有可能被打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基地和面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曾指出,高校博物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要努力提升高校博物馆在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水平,大力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随着高校博物馆的持续升温,高校应该主动转变观念,做好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增强博物馆的育人价值和服务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可将数字技术融入“场馆里的思政课”。这能够为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发挥好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必须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重视博物馆的育人功能,立足自身特色,提高博物馆专业化水平,建强博物馆人才队伍,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同时,瞄准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目标,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高校博物馆思政课程;壮大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博物馆志愿工作队伍,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锻炼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校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各地政府要多关注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出台有力支持政策,鼓励社会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随着公众逐渐认识到高校博物馆的育人作用,相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够走进高校博物馆,涵养家国情怀、赓续精神血脉,进而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系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