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科发展的浪潮中,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推动学院研究生教育开创性、深层次变革,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推动农科类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 以“德为魂、创为本、行为果”为核心理念的培养新方向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适应新农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创新性地提出“德为魂、创为本、行为果”特色人才培养理念。 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学院全面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将理想信念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科学道德教育有机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把“登高必自”“十年磨剑”等精神和品质,全方位地浸润到科学研究整个过程。 学院秉持“德为魂”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立心铸魂为核心目标。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置于首要位置,把情系“三农”工作作为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 “创为本”强调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育人的根本所在,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创新明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其作为衡量人才的关键指标,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行为果”突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让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丰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自身品格。学院积极引导研究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自觉实践行动,鼓励他们为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贡献青春力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以“立德铸魂、创赛用驱动、科产教融合”为育人模式的培养新探索 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征程中,学院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并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致力于为研究生打造多层面、全方位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系。通过不断强化科学研究探索,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学术空间,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未知领域,深入挖掘科学奥秘。同时加强科研实践锻炼,使研究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院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以及技术示范应用,让他们在前沿科研领域中积累经验、锤炼技能。此外,学院还大力引导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国家、省级竞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竞争意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制定了基于一级学科的培养方案,构建了“学科基础+前沿交叉+专业实践”的完善课程体系。在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上,学院创新性地突出创赛驱动、研用驱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多元化育人方式。创赛驱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与竞争活力,促使他们在竞赛中不断突破自我;研用驱动促使科研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实现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产教融合加强学院与产业的合作,使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科教融汇打破界限,让科研前沿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研究生在成果实现和价值体现方面不断取得进步,逐步实现一个个目标。 以“四自”为培养路径的成长新模式 学院致力于实现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紧密交融与互通,逐步建立起自我发现、自我培养、自我肯定、自我提高的“四自”培养路径,将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切实转化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学院鼓励师生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带至农业生产一线,让科技真正为农业发展赋能,使其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力量。 为达成这一目标,学院充分发挥校内外丰富的科研资源优势。从学科发展的高度进行宏观规划,确保研究生培养方向符合学科前沿趋势;从研究内容的深度挖掘,引导研究生深入探究专业领域的核心问题;从就业发展的广度拓展,为研究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从服务产业的宽度延伸,加强与各产业的紧密合作,使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学院遵循严格的培养步骤,依据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法。在导师、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育人共同体的协同指导下,激发研究生“自我提高、适应竞争”的内生需求驱动力。同时,学院建立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状况。 未来,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将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主动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顺应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现实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对“三农”有认知、有情怀、有担当的高水平研究生。 (安宁 原雪峰 薛超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