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高校新风
2024-11-07 星期四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家国情·三苏诗词音乐会”奏响思政教育乐章

  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政治理想、文学内涵、价值观念和坚韧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人文素养的丰富和实践发展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四川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承载着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2023年,在四川省委宣传部门指导下成立的“三苏研究院”落址四川师范大学,并于2024年获批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由四川省教育部门主管、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三苏学刊》于2024年9月正式创刊出版。这一系列举措为高校对三苏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在此背景下,由四川师范大学主办,校人文社科处、三苏研究院、音乐学院合力承办,精心打造的“家国情·三苏诗词音乐会”架起了一座连接三苏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绚丽桥梁。

  文化传承之弦,思想启迪之音

  2023年3月,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工党员前往眉山“三苏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三苏祠”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内涵成为音乐会的灵感源泉,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与家国情怀为音乐会“家国情”主题赋予了厚重的文化价值,也为音乐学院教师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素材积累。历经研讨、创作、排练三个阶段,音乐学院从2000多首诗词中遴选了16首进行创编,历时8个月,共300多名师生参与的“家国情·三苏诗词音乐会”于2024年11月2日晚首演并大获成功。每一首歌(乐)曲将诗词的文化魅力以音乐的形式展现,使三苏文化与现代大学生紧密相连,文化传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可感的艺术体验。

  在文化传承视域下,音乐赋予三苏诗词以灵动的旋律,大大增强了其吸引力。相较于单纯的文字,经谱曲后的诗词更易为大众所接纳,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经谱曲后广泛传唱,其诗词内涵更为凸显,亦能强化大众对诗词的记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音乐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渠道传播,跨越了地域与年龄的限制,让三苏诗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家国情怀之韵,责任担当之律

  家国情怀是三苏文化的核心,也是这场音乐会传递给大学生的重要精神。三苏诗词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当精神,如音乐会中独唱曲《满江红·怀子由作》蕴含着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在歌声中,大学生能感受到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对国家的忠诚;“独唱+舞蹈”作品《念奴娇·中秋》展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山河的热爱,唤起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歌曲《送子由使契丹》中对外交事务的关注以及《次韵子瞻山村五绝》中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无一不在向大学生传达要密切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民生,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音乐会结束曲《江城子·密州出猎》由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指挥、领唱,星空合唱团共同演绎,歌中“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联想到当今国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白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位置以及肩负推动国家进步的责任,坚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音乐作品通过网络、校园广播等渠道迅速传播,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感受,不仅传承了三苏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更将其内化于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成长为有担当、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艺术融合之力,教育创新之途

  “家国情·三苏诗词音乐会”中根据诗词意境编创的音乐作品,为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尤其是参演的学生,通过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将其蕴含的情感精准地进行表达,他们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得以提升,能更好地分辨美丑,塑造高雅的审美情趣;将独唱、合唱、器乐、吟诵、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与三苏诗词相结合,充分发挥了音乐学院各专业优势,也让大学生感受到艺术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学生参演音乐会,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创新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三苏文化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将抽象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情感体验。

  “家国情·三苏诗词音乐会”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升华。此次艺术实践活动就像一台强大的引擎,有力地推动高校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接受全面而深入的教育,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刘毅 黄安若)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7“家国情·三苏诗词音乐会”奏响思政教育乐章 刘毅 黄安若2024-11-07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