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大思政课”理念的深化和践行。发挥“大思政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进路,进而推动该理念贯穿高校思政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要善于把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 讲好“大思政课”,要以宏大的视野讲透青年的使命担当,以深厚的理论讲深中国之治,以生动的现实讲活人民伟力,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贯通联动中,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大思政课”是厚植使命担当的时代大课。善用“大思政课”要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取“两个大局”中的生动素材,萃取思政教育元素。一是讲清楚“两个大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大思政课”只有直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矛盾问题,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才能正确理解并讲清社会运行中“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辩证关系。在增强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同时,使其充分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二是激发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长治久安、薪火相传。讲好“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厚植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在滚滚时代洪流中激扬青春理想。 第二,“大思政课”是阐释中国之治的理论大课。“大思政课”要结合历史和现实,用鲜活的实践、生动的事实、丰富的素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讲深、讲透、讲活;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贯通古今、联系中外、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百年党史中寻找文化之根、理论之源、远大志向和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运用学生身边的故事、现实的素材,通过古今中外对比,展现中国之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三,“大思政课”是彰显人民伟力的实践大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原则。“大思政课”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焦点课题、热点问题、敏锐话题,因势利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层层分析,通过理论对话、实践教学,为大学生释疑解惑。要在讲好“大思政课”中培养学生对人民伟力的感知。党带领人民群众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活的思政素材根植于亿万人民群众已经书写和即将书写的时代篇章。“大思政课”应善于运用这些鲜活素材,培养志向高远、担当使命、行胜于言的“四有”青年,使他们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奋斗中。 要善用“大思政课”开展教育实践 “大思政课”是一项由各个要素集聚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善用“大思政课”应坚持系统思维,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做到校内外联动、各部门协同,从课堂、课程、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实现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聚焦思政小课堂,要抓牢教育教学主渠道,将课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话语。做到联系国情讲中国话、立足理论讲通俗话、面向学生讲需要的话、紧跟时代讲现代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讲能够引起共鸣共情的事实,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善用社会大课堂要将社会“大资源”和“大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将生活实践中的鲜活资源引进来,充分用好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各类场馆等,让思政课的形式活起来,提高思政课解释力。将广阔大天地、社会大熔炉转化为思政课堂,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基层社区等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理论宣讲等多样化的思政形式使学生增长才干,厚植理想信念。 第二,坚持协同改革,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大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推动各学科融合发力、同向同行。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用好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中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专业和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增强思政效能。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化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课程联动,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要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指向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优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达到“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育人效果,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育人“大课堂”。 第三,坚持浸润濡化,营造思政工作新生态。优良的思政工作生态,是高校育人的直接资源。一是秉持“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统筹布局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一线思政工作的主阵地,通过推进党团组织进社区、育人队伍进社区、学生组织进社区、育人活动进社区,营造“思政育人、文化润人、品行立人”的高校思政工作新生态。二是将“五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利用重大纪念日、新生入学日等契机,运用校园角、宣传栏等空间场域,立体化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全面开放、多点散射的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全过程铸魂育人。 (作者单位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VSZ054]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