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4-10-10 星期四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绚烂,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新时代重要课题。高校设计课程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创意的桥梁,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通过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教学,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拓宽了学生的设计视野,培养其成为具有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设计师。

  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这一理念强调非遗文化与设计教育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明确文化传承的目标与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才能对其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一是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将设计课程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与生动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深入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自2005年起,学院先后成立了多个非遗传承工作室,包括“东昌府木版年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坊”“烙画葫芦工作室”等近10个工作室。以上工作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还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导师生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而在其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民族精神。

  二是树立“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审美观念为高校设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创意资源。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将非遗文化作为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既有现代审美价值又富含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引入非遗文化元素,设计教育得以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展现出更加多元、开放的面貌。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美,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拓宽设计教育的视野与内涵,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与非遗结合的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与非遗结合的教学团队,这是确保非遗文化与设计课程有机融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与教学资源优势,明确非遗文化与设计课程融合所需的师资结构和专业背景,合理设置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设计课程,聘请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教师以及对非遗文化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专家或传承人,精准地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一是引进与培养并举。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加大对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非遗文化知识的培训,与国内外知名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他们定期来校举办讲座、工作坊或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学院与东昌府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郭春奎、东昌李氏陶艺传承人李子辉、东昌铜铸雕刻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先明等签订了合作协议,邀请他们每年为学院教师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并担任相关课程的兼职教授,形成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的教学团队。通过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学院教师不仅掌握了非遗的基本技法,还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传承。同时学院也鼓励、支持校内具有非遗文化背景的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非遗相关资源进行研究并开设相关课程,如“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间美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逐步形成了民间美术、非遗文化的特色教学方向。

  二是建立“双师制”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资源有效融合,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非遗课程中建立“双师制”教学模式。通过结合非遗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和学院教师的专业知识,共同提升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和设计创新能力。在非遗课程教学中,由非遗传承人和学院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的教学团队。非遗传承人负责传授非遗技艺和发掘文化内涵,而学院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双师制”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教学创新,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非遗传承人与学院教师的交流合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探索出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非遗课程独特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双师制”教学模式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剪纸的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通过引入聊城剪纸艺术传承人梁颖,使其和学院教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成功建立了“双师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梁颖通过现场演示和手把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剪纸技艺的魅力;学院教师则通过讲解与剪纸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帮助学生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非遗文化与设计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群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与教学资源优势,科学设置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设计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非遗文化的基础知识、艺术特色、传承现状等多个方面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创新性,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

  一是开设非遗文化专题课程。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增设“中国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概论”“非遗文化与设计创新”等多个非遗文化专题课程。例如,在本科三年级“非遗文化与设计创新”课程中探索出“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木版年画、剪纸、泥塑等多个非遗文化模块纳入该课程。授课过程中,结合非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设计的创新需求,制定清晰、具体的课程目标。例如,在木版年画板块中设立教学目标(掌握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理解其文化内涵,并能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作品。根据该教学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图案设计等方面内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木版年画,体验从选材、雕刻到上色、装裱的全过程。在设计实践阶段,教师会通过设定具体的设计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专业能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学生为校园活动设计具有非遗特色的海报,使校园活动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或者为冠县灵芝、临清贡砖等地方特产设计精美的包装,提升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学生还为这些地方特产打造独特的IP,进行品牌重塑与推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非遗文化与设计创新”课程涵盖了非遗文化基础理论、技能实践、创新设计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的精髓。而具体项目的设定则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经历从需求分析、设计构思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二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基础课程。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基础课程,是一个富有意义且具挑战性的过程,这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有助于学生对非遗文化建立初步的认知和理解。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将木版年画、剪纸等非遗文化的经典图案和纹样引入本科一年级的“造型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习其构图原理、色彩搭配和象征意义。在“色彩语言”课程中,讲解非遗特有的色彩体系和色彩搭配规律。例如,介绍民间色彩中的“五色观”及其在非遗作品中的应用,分析非遗色彩背后的文化寓意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在本科二、三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在色彩学、图案设计中引入传统色彩、图案,并讲解其应用原理。在史论课程中,增设“非遗文化概论”部分内容,介绍非遗的概念、分类、价值和保护现状等内容,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解读非遗作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同时,还鼓励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其深度融合与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丰富了学院设计教育的资源,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相信非遗文化将在高校设计课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刘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实践 刘澈2024-10-10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2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