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兴起,对高层次、复合型工业工程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青岛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建设与改革研究团队深入探索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新思路,深度挖掘OBE教育理念的内涵,将其融入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环节,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育人过程等进行评估与修订,确保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以结果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确保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以结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点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制定以结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聚焦复杂工业、绿色制造和数智技术,更为精准地对接新的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需求,培养在生产系统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数字经济与可持续系统等方面能够有效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进入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从事全过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作,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能力培养是学科教学的关键,可通过完整的培养体系来实现。学校为学生开设了41门课程,学生至少可选21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及实验环节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合计开发17项项目,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增设“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映射学生的前沿学习能力。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构建,将学生能力结构与培养体系结构一一映射,学生完成培养体系的学习与实践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式有效打破学科壁垒 创新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跨学科课程,从而有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例如,在培养方案中的信息技术模块增设“3D打印技术”等课程,融入弹性学习内容以适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专业横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学等领域,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强调讨论式教学模式而非传授式教学模式,推广个性化教学而非“车厢式”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目标、基础和进程,按照不同的教授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机会。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人过程促进产学研结合 研究团队走访企业并持续进行调研,准确把握相关行业脉搏,精准锚定学位点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团队近年来立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涉及“人因工程”“系统创新方法与管理”等多门课程,逾16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受益。这既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满足了企业的人才储备需求,实现“共轨”培养,形成“双赢”局面。 五、以多元目标为导向的考核体系督促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学校以往的考核体系以学习成绩为主,辅以思政、实践、科研等方面的标准。学校以多元目标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在传统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过程性考核体系的特色与优势,基于“成绩+素质+品格+可持续”的“四位一体”目标,分层次、分类别构建科学化、精细化考核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落实相对考核与绝对考核、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实施方案,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持续改善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素质。经过3年的有效实施,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点研究生科研、竞赛、实践成果均有所增长,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连年攀升。 六、以持续改进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确保研究生教育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是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持续追求的目标。学校在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持续改进为导向的创新机制,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加强管理机制创新、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合作机制以及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等措施的实施,持续对标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等重点产业需求,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本文系青岛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思政之姿点亮创新之灯——《创新管理》思政内涵的深入挖掘”[项目批准号:F2023-117]阶段性成果) (薛雅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