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高校新风
2024-10-10 星期四
鲁迅美术学院
创新教学模式 培育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艺术设计学科向来是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领域,当下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服务新科技应用的重要手段和突出环节。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通过创新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

  继承弘扬鲁艺精神

  以技术创新赋能教学创新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是“新中国美术的摇篮”。鲁迅美术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艺术设计的相关教学实践,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探索艺术设计各专业的独立发展路径,在全国高校中起步较早。

  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从一开始就秉承“艺术设计为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服务”的理念。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教学到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无不体现出鲁美在教学工作中,对与时俱进地应用新的生产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高度重视。

  鲁迅美术学院当下的课程体系相较于传统教学,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多维度、数字化的特征。以设计三大基础课程之一的“立体构成”为例,之前的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案例赏析、手绘草图、材料探索等过程完成空间构成作品的模式。当下,鲁迅美术学院各院系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并针对不同领域内数字化技术的差异化应用模式,对教学内容、过程、成果与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课程结合数字化设计思维进行了重新调整,把空间的维度由现实空间拓宽到虚拟空间,研究的主体由作品视角扩大到场域环境与作品之间的“共振”思考当中,课程名称也更新为“空间形态构成”。在教学前期阶段,投入资源,探索虚拟教研路径,摆脱了以往单一的教研模式,学院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于2023年获批首批辽宁省普通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在教学中,“空间形态构成”课堂发展为线上与线下并行,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取灵感、辅助设计,并借助算法优化作品的输出展示;在评价环节,教师将学生对工具的掌握度、工作量与个人创作观念的表达能力等综合因素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考量,保证了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学院在创新改革原有教学专业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还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等具有高技术指向性的专业,建立了先进的数字设计实验室和虚拟现实体验中心,拓展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型的艺术创作空间,鼓励艺术设计朝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为艺术服务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拓宽了思路。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设计教育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鲁迅美术学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密切关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方向,将设计教育与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与一汽、上汽、腾讯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多年来,各院系广泛邀请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线设计师参与各阶段教学,共同开发定制化艺术设计课程。同时,鲁美师生深入参与了各领域的创作实践,为社会创作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兼具美学价值和思想高度的艺术设计作品,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北京冬奥会宣传海报、辽宁省旅游视觉形象等,锻炼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所学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师生的实践作品展现出时代的艺术特征,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此外,学院还成立了设计创新研究中心,聚焦设计前沿问题,推动设计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近年来,学院深入探索了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持续性的艺术设计生产的路径,以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鲁美设计专业教育生态的优势,助力传统产业向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模式升级。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依托工业设计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传统教学,在“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工业产品设计的实用价值导向,将课程系统转化为应用人机工程学。同时,在后续阶段的教学中,强化和完善交互设计、创新设计与概念设计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关注到行业生产的前沿需求,更深入地理解设计创作的目的和产业运作方式,最终通过智能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社会设计、通识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和虚拟现实设计等方式完成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快速投入社会实践中锻炼自身能力。

  鲁迅美术学院各院系也结合各自领域所面对的产业结构,分别构建了递进式、多信息量交叉、融合、跨界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产业实践与科研实践中探索技术应用模式、优化设计产业生产要素以及探讨宏观调控路径等方式,助力传统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的产业模式转变。

  发挥特色专业优势

  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设计学科提供了全新的表达语言,并深刻影响了鲁迅美术学院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同时,与艺术设计学科形成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设计教育也需要进一步通过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促进艺术设计学科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艺术设计教学在将来一段时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需利用好目前已有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继续探索能够适应当下及未来数字技术发展的教学改革路径,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

  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通过学校优势平台,不断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元宇宙视域下,艺术与科技专业建设”专家论坛、“数字延伸——数字媒体艺术塑造多元未来”线上高峰论坛、“创意城市”设计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探索了未来的教学与创作方向,推广了学院的有效经验,打造了强有力的专业名片。

  未来,鲁迅美术学院将继续秉持“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精神,以设计教育服务社会发展为引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明确研究生教育的鲜明教学层次定位;发挥学科优势,发展前沿及新兴交叉学科,围绕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凸显专业内涵特征,开展通过教学实践同步向行业输出适配新型数字化生产的创新人才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体系,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部门基本科研项目“艺术设计学科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J112410178020]阶段性成果)

  (金常江 李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7创新教学模式 培育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 金常江 李江2024-10-10 鲁迅美术学院 2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