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星期一
构建融合教育课程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沈阳大学附属学校“五育+心育”课程实施路径实践探索

  辽宁省沈阳大学附属学校(原大东区沈阳市第五十中学)始建于1959年,是当地的一所名校。学校始终秉持“修德弘毅,博学日新”的校训,倡导“品行为先育人,尊重个性育才,臻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创新发展,从2018年开始,积极探索构建“五育+心育”课程体系,遵循“‘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心育助力”的原则,进一步强调“心育”的重要性。以课程有效实施为着力点,学校确立了“由课堂走向课程、由教学走向教育、由教师走向导师”的工作措施,在课程目标上体现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办学方向,在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上体现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立足新课标要求,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探究品质、质疑品质和表达品质的全面化、优质化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与优异的学业水平同步提升,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实现全员、全学科、全过程护佑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实施德育四类课程,培育“积极”品格

  在“德育+心育”课程实施中,学校建立了晨诵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心理课程四类课程。晨诵课程,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晓天下大事、时政要闻,紧跟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活动课程,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迎新联欢会、校园读书节、校园戏剧节、校园艺术节、“三礼”(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月、体育节8个传统节日落地实施,实现学生文学、艺术、养生健体等素养提升。实践课程,除在课堂教学外,主要在课后及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每学年按照“每月一主题”的“十个主题月”完成。心理课程,把游戏和活动作为主导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有效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通过四类课程的实施,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治意识、行为习惯等,也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涵养、意志品质、情绪管理等要素得到强化与优化,还在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智育课程训练,提升核心素养

  在“智育+心育”课程实施中,学校始终关注学生知识构建和核心素养提升,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开展思维训练、智力训练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时间管理、笔记技巧等,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心理活动发生于每一天的课堂内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与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息息相关,学校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更新教育理念,全员教师在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强调以体育心,形成健全人格

  在“体育+心育”课程实施中,学校强调体育不只是“育”身体,还要“育”心灵,是一种锻炼身体和磨炼意志品质的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和人格教育手段。在体育课、社团课程、体育比赛等体育运动中,学生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效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从容。在团队协作体育项目中,如篮球、足球、接力赛等要求每个成员齐心协力、互动沟通、团结协作,增进集体凝聚力;竞技比赛严格遵循竞技规则,培养学生对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的认同与遵循,同时在体育运动中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力和心理状况,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作出客观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创新美育鉴赏课,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美育+心育”课程实施中,学校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鉴赏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感悟人生的美好价值与意义,激发了生命创造精神和自由超越精神。鉴赏课集感受、想象、激情与理性于一体,不仅能充分自由和谐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能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和文化创新的内在冲动,还可以推动学生尝试科学探索。美育活动还能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应对压力,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增强心理素质。例如,学校在探索中广泛应用“课桌舞”缓解学生的考前压力、学业压力,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音乐旋律加上整齐的律动,其独特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走出焦虑、释放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帮助学生表达内心情感,增强交流能力,尤其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效果更加显著,实现学生敢于突破自我、敢于表达自己,增强自信心;组织“随心画”活动,给出主题和要素,让学生随心画,表达内心的困惑、情感、期待等,以绘画的方式释放负面能量,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集体性艺术活动如集体舞蹈、合唱等,有效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互动中感受合作与共享的乐趣。

  劳动教育课程注重体验,培养实践精神

  在“劳动教育+心育”课程实施中,学校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面对生活挑战时的自信心。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进行行业调研和职业体验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参观活动及职业体验课程,学生理解了不同职业的价值和特点,认识到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学习优秀人物的工匠精神,养成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在集体劳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会沟通、协调和解决冲突,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这些社交技能对于学生未来融入社会至关重要。学校在每年假期组织“体验爸爸(或妈妈)工作的一天”劳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敬畏劳动、懂感恩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JG22CB261]、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市级重点实验项目[项目批准号:沈教通〔2023〕85号]阶段性成果)

  (沈阳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任丽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0构建融合教育课程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沈阳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任丽伟2024-09-09 ——沈阳大学附属学校“五育+心育”课程实施路径实践探索 2 2024年09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