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江西服装学院学生陈炳旭和洪诗怡双双获得第29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学生关海燕获得“女装设计奖”,教师陈龙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荣获“育人奖”和“人才培养成果奖”。六大奖项的获得,彰显了学校“三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谋篇布局——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2019年,江西服装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教育为特色的应用型高校,怎样办出特色、怎样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是学校在评估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为此,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了“注重学理、强化实践、贴近行业、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制定了“‘五育’并举、方向分流、应用为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串联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应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4类平台课程的“1—4型”课程体系,启动了“三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所谓“三院联动”,就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分为“学科专业教育→应用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关联的阶段,以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作为对应的培养载体,规定三类学院的培养职责,推动“三院联动”培养机制的逐步形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解构重建——创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0年5月,学校完成了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建制,为实施“三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专业学院——打通专业知识壁垒,夯实专业基础能力 专业学院作为“三院联动”的起始环节,主要发挥专业教育功能,聚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着力培养学生将作业转化成作品的能力。 学院在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核心课程学时学分的基础上,着力打破专业知识壁垒,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课程体系。一是以课程为载体,设置“跨专业通识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服装美学”“中国经典艺术赏析”等,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二是以技术为载体,进行课程与技术融合,采用数字、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三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产出为导向,构建跨学科课程群,整合课程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专业学院的课程教学,侧重点从原来的基础知识传授转向为“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将作业转化为作品的综合性、设计性能力。2020年以来,学生连续5年荣获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荣获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家级别、省级奖项近50项。学生李玲玲在有近300名选手参加的“2023‘真皮真自我’全球学生设计大赛”中喜摘桂冠。 (二)产业学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产业学院作为“三院联动”的中间环节,聚焦应用教育,聚焦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实训,提升学生将作品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学院注重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实践育人的紧密结合,设置“产教融合项目”应用教育模块,着力提升知识、能力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自主选择产教融合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分为两类:一是“仿真”项目,利用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案例设立项目,学生在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虚拟案例训练解决问题。二是“全真”项目,学生在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流行趋势和企业需求,以项目为驱动,设计可供企业生产的新款样式,提升学生在企业生产真实环境中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学生的设计成果被用于生产5300余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77件。 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推动项目攻关,取得显著成果,先后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等产业集群地的10余个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等180余家企业签订“协同育人”合作协议。“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作为省级重点项目,承担省级科研项目51项,累计经费超1300万元,与企业开发职业装4000套,获得横向课题经费189万元;与西安工程大学和企业共同开发的“基于人体语义和生成对称网格的虚拟试衣系统”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校企合作项目攻关获得250.6万元技术研发经费,成果转化金额达143.68万元。 (三)创新创业学院——培养从业创业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活力 创新创业学院作为“三院联动”的产出环节,聚焦创新创业教育,联系企业运营、市场营销的实际,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 创新创业学院秉持“专创融合”理念,设置素质拓展和科研、赛事等教学模块,结合专业教育和产教融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院通过对外转让、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实现成果产业化和知识资本化,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为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学校建设了“创新创业街”孵化基地,已孵化近30个创业项目。学校与织里童装城、海宁皮革城等产业集群地政府部门合作成立融创中心,培养产业所需人才。2020年以来,学生创业人数达154人,完成39个国家级别和99个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创新创业类赛事中,学校荣获国赛、省赛奖项60余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 多维发力——赋能“三院联动”落地生根 学校从理念引领、“双师”建设、强化实践、提升能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推动“三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地生根。 (一)坚持理念引领——凝心聚力强思想 为把科学理念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学校通过召开会议、编印学习资料、聘请专家作报告、派教师参会学习等方式,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动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身心投入到“三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中。 (二)着力“双师”锻造——内培外引强基础 为高质量推进“三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明确数量、结构和层次要求;二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三是举办与行业技术发展相关的培训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四是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和职业资格,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近50%,拥有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和金牌教师6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个人3名。 (三)夯实基地建设——真题真做强实践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投入1500余万元进行实验实训室的新建与改建。通过夯实基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多元化的基地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学校与产业集群地政府部门共建“企中校”基地。侧重企业导师授课和真实项目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产教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促进教学重心从教师、课本、课堂向学生、项目、实践的三大转变,使学生在实战中增强职业核心能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中企”基地。企业团队入驻学校,共同开展产学研教育。结合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共同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设定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教材。针对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以“产教项目”为抓手,采用校内外导师联动的“双导师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从业技能。 学校与行业“大师”共建“校中室”基地。教学实践模拟企业实际运营情景,结合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案例开展“仿真式”实训。以教师承接的企业真实研发项目为抓手,聘请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指导,校内外双师授课、辅导,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 全面开花——“三院联动”改革结硕果 经过3年多的改革,学校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学校获得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四星级本科专业4个;有国家级别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9门;2022年,学校获批新增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还获得“2023年度江西省最受高中生喜爱本科高校”“中国纺织行业产教融合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专业建设及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 近3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别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20余项,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到账1100余万元。学校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加强校企、校地、校政合作。学校牵头成立了由46家单位组建的“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学校开发的增韧聚乳酸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图样为对象进行科学研究,获批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2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进行研究,获批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三)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果 学校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在学术和技术创新方面表现活跃,2020年以来,发表论文117篇,获得专利451项,承担课题44个。学校获得大小赛事奖项400余项,在各类专业赛事中获得奖项300余项。2024年,学生作品在第二十七届“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中荣获一银、两铜。每年师生共同承接企业项目100余项,学生为企业设计产品达一万余款,体现了“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培养路径的实际效果。 (四)教育教学呈现新气象 学校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9项,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4项。2023年,江西省相关领导到校调研时,对学校教学改革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并强调了学校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的成效。 面向未来,江西服装学院校长薛家宝表示:“学校将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学习成果导向,继续以‘三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准确把握产业规律、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用心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周文辉 隋丹婷 吴晓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