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星期五
智绘成长新图景
——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少而精的智慧教育”的探索实践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校长 陈建洪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始终与时代同频、与改革共振。近年来,学校以“少而精的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系统构建“智慧教师—智慧课程—智慧学生”“三位一体”的育人新生态,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回归教育本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理念溯源:从“知识中心”到“智慧引领”

  “少而精”的理念,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拒绝冗余、聚焦核心;不是降低难度,而是精准施教、追求实效。学校理念的发展分为4个重要时期:一是“萌发期(2001年—2006年)”,学校关注教学质量与教师的积极性,但仍以“知识为中心”;二是“拔节期(2006年—2012年)”,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开始聚焦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吐芳期(2012年—2014年)”,学校领导积极参加省级培训,吸收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智慧教育”雏形初显;四是“成熟期(2014年至今)”,“智慧教育”系统框架形成,并确立了“少而精”的操作路径。

  学校领导从中外优秀的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结合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契“智慧说”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出教育应超越知识传授,实现智慧启迪。学校由此构建“少学、少练、少拓”与“精教、精学、精管”的实践框架,利用课堂启迪学生心智。

  实践探索:“三维”并举,系统推进

  (一)赋能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智慧引路人”

  学校提出“三维智慧教师”模型,聚焦“怀仁心、启心智、达天下”,培养兼具教育信念、专业能力和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

  建立分层培养机制:学校建立“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三级分层培养机制,通过“入格·升格·风格”培养体系,实现教师队伍质量的整体跃升。新教师配备“双导师”,落实教学常规;青年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拓展视野;骨干教师则通过“周修、月修、年修”机制提炼教学风格。

  打造“三环”进阶路径:学校以“外环(教学基本功)、中环(教学策略)、内环(教学思想)”为进阶路径,推动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迈进。通过大概念引领、岗位练兵、教学竞赛、案例研讨等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育理智。

  构建“三维”发展空间:学校构建“学习—实践—展示”发展空间,通过读书沙龙、智慧课堂行动、教学开放日等载体,让教师成长有支撑、有成色、有回响。

  (二)重构课程:从“知识覆盖”到“素养贯通”

  学校构建以“智慧”为核心的“智彩”课程体系,涵盖“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实现国家课程高质量落实、校本课程独具特色、主题活动深度融合。

  学科融合创新:学校开展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推动跨学科学习,强化知识迁移与素养整合。在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深化“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阅读—思考—表达”的完整认知过程。

  深耕文化育人:学校打造中医药文化、数学文化、古诗词浸润、沉浸式德育、莆仙戏传承五大文化育人特色领域,让学生在文化认同中夯实发展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将中医药知识与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合,每年举办中草药文化节。

  深化项目化学习:学校引入PBL(问题驱动教学法)模式,开发真实项目课程,建立校企协同中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生每年完成至少2个跨学科项目,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三)协同育人:从“孤岛运行”到“生态共建”

  学校创新构建“智慧教联体共建平台”,融通家校社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机制化、常态化、智慧化。

  多元主体参与:学校设立“专业副校长”制度,邀请医疗、科技等领域的专家进校园;开展“家长智慧讲堂”,让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成为课程共建者。

  数字平台支撑: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和云端教研枢纽,实现资源实时共享、研讨跨时空开展。2026年前,将建成覆盖全校的智慧教育管理平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

  构建保障机制:学校成立由校长统筹的协调小组,建立“需求调研—资源对接—活动评估”闭环机制,确保协同育人有效落地。

  成效显著:师生共同成长,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在“少而精”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教师从“重复讲授”转向“精准启发”,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课堂从“知识传输场”变为“思维生长地”。近年来,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教师在国家、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办学经验多次在莆田市及福建省推广。

  莆田市实验小学以“少而精的智慧教育”为舵,以“守真理、践善行、创美境”为帆,引领师生拥抱真实、完整、丰盈的教育生活。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智慧教育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校长 陈建洪)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