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金师资、金教材、金课程、金专业、金实践”的“五金”建设为核心抓手,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淬炼“金师资”:以过硬队伍扛起育人使命 学院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发力,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树师德 正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弘扬教育家精神”宣讲活动等,提升学院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学院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提升方案(2025—2027年)》,从培养培训、集体备课、教学教研、教学竞赛等方面,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明显提升,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国家级别奖项3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5人获评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 打磨“金教材”:以精品教材厚植知识沃土 学院高度重视“金教材”建设,从教材规范使用与精品教材打造两方面发力,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支撑。 在教材规范使用方面,学院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使用培训会、集体备课、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准确把握教材的核心要义,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讲活。 在精品教材打造方面,学院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编写教材,出版《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等多部教材,大力推进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开发,将传统教材转化为集图文、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的数字教材,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立体化呈现,1项数字教材入选2025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应用典型案例。 打造“金课程”:以优质课堂夯实教学内核 学院全力建设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成果丰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6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文化安全,保障国家安全”入选山东省国家安全教育优质课例,学校教师课程作品获评山东省首批国家安全精品课,形成“国家级别—省级—校级”三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同时,学院启动智慧课程建设,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1门课程获评山东省首批智慧课程,5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通过智慧化手段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教育场景,使教育贴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 塑造“金专业”:以黄河文化微专业培育特色育人品牌 学院立足山东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禀赋,重点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国际传播”微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培育为抓手,塑强“金专业”育人品牌,实现思政教育与优秀地域文化、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融合。 在专业定位与课程构建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国际传播”微专业以“传承黄河文化根脉、讲好中国黄河故事”为核心目标,构建“理论+实践+传播”“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旨在培养一批兼具黄河文化素养、国际传播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行走的课堂——新时代黄河魂”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深耕“金实践”:以多元场景拓宽育人场域 学院以“实践基地建设+特色活动开展+协同联动”搭建“大思政课”的“金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思想伟力。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助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建设了全面展示山东红色金融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共建多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一体两翼五协同”推进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铸魂润心”文化育人创新工作经典案例。 在特色活动开展方面,学院举办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等,以赛促学、以文化人;组织宣讲团成员、马克思主义青年学习社学生骨干到中小学、社区街道、企业义务宣讲,形成了“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价值引领”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生党支部青年理论宣讲团共开展宣讲60余场,被权威媒体报道10余次。2023年、2024年研究生党支部先后获批山东省样板党支部、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在协同联动方面,学院与历城区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组,利用校(院)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为中小学搭建沉浸式思政教育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以‘三共两互两促’育人模式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项目获批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思政课改革新路径,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罗广雨 安蕾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