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星期四
聚智聚力 奏响课程思政“交响乐”
—— 广州大学打造“5+N”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探索实践
王国栋 聂衍刚

  《红色力量:激活党史中的漫画,学习漫画中的党史》以党史漫画为主线,打造15期“漫画史 一刻钟”课程,在各大平台播出后,综合网络点击量超100万;“专业考察与写生”课程组织学生考察红色革命基地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审美、红色文化等的认识。学生在该课程中创作的5幅作品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艺术作品巡展,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荣誉背后是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精心构筑的“浸润式艺术人才思政教育”模式,让思政之美在艺术土壤里生根发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大学,广州大学心怀“国之大者”,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实际,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致力于办好“大思政课”。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5+N”模式和“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培养“德才兼备、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具备家国情怀、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获批广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高校。

  高位谋划,构建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广州大学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原课程思政发展路径模糊,纵深推进与推广模式不明晰,缺乏有效抓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相对割裂,教学资源与制度引导较为碎片化,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存在“硬植入、两张皮”的问题。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广州大学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程考核、课程评价各方面、各环节,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前瞻性规划,做好课程思政这项“系统工程”。广州大学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底蕴与理工实力并存的多学科优势,构建“5+N”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5+N”是指“做好5项部署”、抓好“五史”教育、加强“五观”引领、强化“5个环节”、关注“5个价值引领”、落实“5项抓手”,以及在此基础上打造“一院一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品牌;“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指“学校完善顶层设计,全程统筹育人工作;各专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育人工作;课堂教师用心用情,全员落实育人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广州大学坚持3个基本原则。一是“全”的原则,关注课程思政全覆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全过程实施。二是“统”的原则,强调全校教职员工思想的统一、全校思政工作步调的统一和思政教育教学水平的统一。三是“通”的原则,强调学校管理、资源、课程、教学等各个环节的联动和沟通。

  “5+N”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构建,解决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理念、机制与路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打造了多维立体、上下联动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和内容体系,促进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高效开展,逐步形成了路径清晰、实操性好、辐射引领力强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育人体系,形成了“顶层设计有担当、推进落实有抓手、人人参与履使命”的课程思政建设大格局。

  为实现从学校“大脑中枢”到每名任课教师“神经末梢”的一体化联动,广州大学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指导学校改革;明确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是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是直接责任人,全体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责任人,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实落细。

  全课程多样化育人,让思政课“有味”又“有魂”

  针对我国国家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较大的现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师团队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将为国家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的初心融入每一堂课。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方滨兴率领团队创立“方滨兴院士实验班”,设计“方班研讨厅”“方班演武堂”等3门特色创新课程,院士、教授为学生授课、参与教学全过程,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搭建从思辨、实战到总结提升的全链条成长阶梯,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科学家精神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各类课程的全覆盖。广州大学引导各学院结合各类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课程内容丰富化、通俗化、可视化,将培根铸魂内化到课程的设计、内容、讲授、考核、评价各方面、各环节。

  如今,课程思政理念已渗透到学校3800余门专业课程中,实现了各学院、各学科、各专业及各类课程的全覆盖。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已形成“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4年不间断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思政教育从“课堂独唱”变为“全员合唱”。

  为充分调动课内外资源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奏响同频共振“协奏曲”,广州大学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语言能力教学中心、经典阅读推广中心等“五大中心”,分别聚焦艺术、写作、阅读、体育与劳动教育,进一步保障不同育人模块同向发力,为实现总体育人目标和课程思政全覆盖贡献增量。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广州大学打造特色鲜明、多维立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通。学校引导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影音素材等鲜活载体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让教学过程“如盐化水”。此外,学校还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融合,充分借助创新创业、专业实习等实践育人载体,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还需要完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健全保障体系。广州大学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之外延伸实施覆盖全学段的“学年礼”,成为考核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举措。“学年礼”倡导开展覆盖大学全学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着力实现全过程育人,摒弃“千人一面”的评价标准、区分不同年级的评价侧重点,着力落实具有“广大底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二年级“学年礼”以“爱体育、懂艺术”为重点,大三年级“学年礼”以“视野开阔”为重点,大四年级“学年礼”以“能力发展性强”为重点。此外,“学年礼”还将典礼仪式融入师生日常,既实现了不间断提醒学院和教师积极担当教书育人使命,又通过增强仪式感点燃学生永远在路上不断追求的激情,助力学生深刻理解“奋斗正当时,4年大学生活不可懈怠”,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学年礼”如今已成为广州大学推动学生人人出彩的品牌。通过隆重表彰各类优秀学生,让学生看到了德才兼备、具备家国情怀的榜样,看到了视野不断开阔、拓展的标兵,以及热爱体育、醉心艺术的达人与能力发展性强的班群和个人。同时,各学院潜心教书育人、全面培育学生成才的突出表现,职能部门全方位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先进举措也在“学年礼”上“亮相”,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标先进、找准榜样、规划未来。

  合力共绘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的“满园春色”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结合建筑类专业特点,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践;音乐舞蹈学院探索“党建+艺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新闻与传播学院精准发力,以文铸魂,以美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升级……

  为促进课程思政快速、有效地在全校课程中全面推广,广州大学创新工作思路,以打造示范课程为“火种”,点燃“以点带面、全域开花”的燎原之势。学校充分挖掘优势学科、凝练专业特色,立项建设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示范专业、示范学院。

  广州大学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与成果,定期编辑《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汇编》。依托新华思政这一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广州大学课程思政融媒体平台,总结提炼并集中展示各学院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思路与经验做法,通过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辐射带动,由点及面渐次提升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库”。

  如今,广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学校获批一批标志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校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示范团队8个、示范课堂21个、“粤教阅心”——课程思政大家谈典型案例5个;建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7个、示范学院5个、示范专业15个、示范团队29个、示范课程440门、示范课堂87个;培育356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从“满园春色”到“芳香四溢”,广州大学不止于向内深耕,更着力向外辐射。学校牵头组建资源整合与培训交流平台,联合暨南大学等10所高校,发起成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课程思政专业委员会,促进优质课程与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校主办“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研讨与经验交流会”“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与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学校相关负责人受邀以“广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5+N’模式探索及经验”等为主题,在广东省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上分享“广大方案”。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一门课程就是一个思政阵地,教师把思政融入所授课程,实现真用、真讲;学生把思政贯通到所学课程中,做到真学、真信。“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交响曲”在广州大学奏响,悠扬的曲调萦绕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王国栋 聂衍刚)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