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长征精神的深刻阐述,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伟大长征精神提供了清晰指引和根本遵循。新时代,将伟大长征精神融入育人实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意义深远。 深刻理解伟大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高校要将伟大长征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深刻领悟其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自觉将伟大长征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立足“两个大局”,思政课要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努力奋斗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学生要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使命结合,发扬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奋勇前行,利用专业优势服务国家发展目标。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长征中,我们党秉持实事求是的行动自觉,突破教条主义,自主探索革命道路。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将伟大长征精神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务实行动中健康成长。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这是红军战胜困难、取得长征胜利的支撑。思政课要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价值观,鼓励他们以国家需要为目标,加强团队沟通协作,提高学习效率和科研质量。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要牢记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内化为行动准则。 人才核心素质与伟大长征精神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地学人才提出要求。地质工作者因工作特点,常常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新时代地学人才迫切需要发扬伟大长征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致力于服务国家发展目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信仰坚定,奉献报国。长征途中,红军面对生死考验,始终坚守革命信念。地学人才的报国情怀与之一脉相承。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奉献青春、奔赴险远,守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用行动彰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强国有我的责任感。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地学工作者克服身体缺氧、极端气候和地质灾害等困难,凭借顽强毅力开展工作,研究新技术新设备,攻克探测难题。这些突破生命禁区和技术壁垒的精神,恰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渡江河的精神相呼应。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长征中,我们党逐渐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依据国情和实际独立自主地制定战略战术,最终实现了战略转移。中国地质学家不盲从国外经验,大庆油田、普光气田、西藏铜矿等的发现,无不体现了自立自强的骨气。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长征中,红军顾全大局,协同作战,地学项目同样需要多学科、多团队合作。比如,在国家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中,多领域专家紧密合作,攻坚克难,成功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安全高效试采。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地学成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地学工作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这同长征时期红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高度契合。在地灾频发区,地质工作者为群众防灾定策,群众也自发充当风险监测员。 传承伟大长征精神,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在地学人才培养中,要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坚持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相结合,精心打造“长征地质路线”实习实践场域,着力培育新时代地学拔尖创新人才。 打造时空叠合的育人模式,立体浸润理想信念。创新育人模式,将地质实习与红色元素深度融合。比如,师生追随红军长征足迹,渡大渡河、越夹金山,开展红色地质考察。 构建四链融合的实践范式,坚毅锚定地质报国。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鼓励师生在长征沿线将地学知识转化为找矿突破效能,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作贡献。 搭建场景再现的教学场域,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把红军跋涉的险峰激流,化作锤炼新时代地质尖兵的天然训练场,引导学生以伟大长征精神为指引,不怕艰难险阻,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测工作,并将团结协作精神作为支撑自己未来攀登科学高峰、实现地质报国的重要力量。 营造鼓励质疑的研究氛围,多维激发创新探索。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开展创新探索,提高“地质现象—科学问题—理论创新”的科研转化能力。 开展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引导学生探索科技兴农、生态惠农、文化强农的协同发展路径,将成果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以地质技术守护绿水青山。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