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
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坐标系
张健
  创意十足的机器人课堂

  在国家级别竞赛舞台上,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红岭中学”)学生孙晟馨、高思远大放异彩,获得一等奖。孙晟馨说:“在李貌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一遍又一遍的思考与调试,在一次次程序的调试失败与成功、与AI平台和选手们的博弈中,茁壮成长。”这折射出红岭中学深耕人工智能教育的生动缩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已成为教育界持续关注的课题。红岭中学以18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基于“五维四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促进师生双向赋能发展,构筑起AI人才成长的“孵化摇篮”。

  为保障人工智能教育顺利推进,红岭中学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在校内设立了AI实验室等多个创新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条件和动手实践平台。在创新空间内,学生得以完成实验、玩转AI,践行脑海中的奇思妙想。

  如何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红岭中学组建AI教学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李貌工作室团队将课程开发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抓手,形成了“理论引领、项目实践、多维融合”的课程架构。

  结合实际生活场景、教学场景等,工作室团队开发多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课程涵盖机器人技术、编程开发、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紧紧贴合技术前沿,体现深厚的学科交叉与应用实践价值。其中,机器人系列课程和C语言课程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Arduino开源硬件”和“Python与人工智能”被认定为福田区品牌课程。

  “课程不是知识孤岛,而应是引导学生探寻技术奥秘的桥梁,让学生学会在真实问题中应用技术,这才是教育创新的本质。”在李貌看来,团队还需创新教学方法,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浇灌其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为此,红岭中学教师团队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寻找合适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团队积极推广项目式学习(PBL),将真实问题带入课堂,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红岭中学努力探索和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学生团队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科技赛事中摘金夺银,累计荣获世界级别、国家级别、省市级竞赛奖项300余项。其中,学生孙晟馨、高思远获得全国一等奖,王奕智、李佳慕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等。近年来,更有60多名学生获评深圳市中小学“明日科创之星”。

  在不少科研型课题中,也有红岭中学学生的身影。学生邵子涵等承担犀牛鸟中学科学人才培养计划“利用骨骼点识别进行仰卧起坐识别和纠正”研究项目,项目已成功结题并被评为优胜奖。学生郭维皓的发明创造作品《智能闹钟(大模型)》成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学生丁和天撰写的论文《手机散热稳频实践》公开发表。

  一项项育人成果落地,背后是红岭中学教师团队长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项目辅导,用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如今,红岭中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项目多次获得广东省教育部门、深圳市教育部门的肯定。团队教师被评为全国十佳STEM教师和广东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田俊等骨干教师获得广东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此外,工作室团队还系统凝练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成果,出版《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中小学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研究》等5本专著。这为区域内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18年的探索与实践体现着红岭中学人工智能教学团队的育人使命与初心: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工作室团队坚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技术时代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富有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创造出有实际价值的成果。

  未来,红岭中学团队将继续坚持以课程创新为核心,以师生协同为根基,持续优化和拓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深化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学校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张健)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