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为学生作就业市场分析及企业宣讲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咸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安排部署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立足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定位,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系统谋划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通过“凝聚一个共识、强化两个引领、创新三维生态、实施四大行动”,在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担当作为,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凝聚一个共识 强化思想认识 咸阳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学校通过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研讨会、座谈会、调研会,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精神。通过学习研讨,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系统化落地的关键,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制度创新,对于系统重构发展模式、整体推动战略落实、协同突破关键瓶颈、精准指引育人方向、高效促进创新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是形成高效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路径;学校是打通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关键载体。在此背景下,学校从传统的“教学科研二元结构”向“教育筑基—科技攻坚—人才赋能”的三维生态系统转型。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教学资源、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一体建设;建立“政校企”教育科技人才需求与资源对接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通过这些举措,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格局,形成了“党委统筹、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推进机制,也明确了“深化改革、科学谋划、协同发力”的改革思路。 强化两个引领 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目前,咸阳师范学院已经启动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以高起点、高站位、高质量的规划编制强调战略性引领,科学统筹长远目标与改革举措,使学校深度融入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大局,既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奠定良好的规划基础,确保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维度上把握历史主动,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先机。 二是以“改革”为引领。学校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和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学校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构建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科研服务能力。通过高起点、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将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内化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制度化设计,确保将改革成效固化为长效治理机制,以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适应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 创新三维生态 深化校企合作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咸阳师范学院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真实需求为基点,以产业升级目标定义教育教学体系、把技术攻关需求转化为科研命题、用定制化培养实现人才精准输送,反向设计教育内容、科研方向与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人才需求输入—教育教学响应—科学技术输出”闭环,努力消除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科研方向与应用场景错配、人才培养与技术迭代脱轨的困境。从教育端构建“学科—产业”动态适配机制、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科技研发实践场域;从科技端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深入开展研发合作,争取成果实现转移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从人才端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根据专业与产业转型发展的适切度、产教融合度,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撤销专业8个,新增数字经济、科学教育、数据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特殊教育、智能科学与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2025年,学校申报了体育康养、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经济统计学、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等专业。学校先后与地处咸阳市高新区的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三立智能电气有限公司等10多家链主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施定制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研发经费超2亿元、发明专利授权46项,成果转化效益近200万元。从科技创新、教育支撑、人才供给等方面彰显了咸阳师范学院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主动担当。 实施四大行动 落实改革任务 为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咸阳师范学院实施“强化衔接、搭建平台、联合培养、技术合作”四大行动。 一是强化衔接。学校与咸阳市政府部门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衔接互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双方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显示材料研发、人工智能与优化决策控制技术、数字化农业无人种植管控技术、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生态环境评估与生态修复、智能控制、换热及流动机理、新能源电池及光电传感器研制等产业领域进行合作,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更好地服务咸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二是搭建平台。学校抢抓咸阳市渭城区建设“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机遇,把服务产业技术研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和激活创新源头的关键节点。快速推进“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科技产业创新园”建设,聚焦咸阳市重点产业链,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推动建立“高校—园区—企业”“创新合伙人”制度,聚合创新主体,实行“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模式,加速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开放、协同、共享、综合的科技创新赋能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产业协同创新、创新资源集成。此外,学校还积极汇聚校友企业力量,实现融合赋能,通过制度化合作平台将校友企业对于产业的洞察、对技术的需求以及人才标准融入人才培养与科研体系,大幅提升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效率,形成“需求—响应—迭代”闭环。目前,学校已经与陕西省内12家校友企业签署共建就业创业育人基地协议。校友企业依托母校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通过契约化协作瞄准产业“卡脖子”难题,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共同打造创新高地。 三是联合培养。学校与咸阳市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入驻企业合作,深度整合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要素,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完善育人体系,推动实验室资源与企业生产线双向开放,利用新工科专业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搭研发平台,共育技术人才,共克产业难题,共建课程教材,构建产学研共生的实践场域,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加速,从而把教学过程从理论传输升级为实践能力锻造。学校积极培育“教育孵化技术—技术反哺教学—人才激活产业”的循环机制,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兼具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破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逐步构建师范类院校服务地方发展“身份双栖—资源互通—价值再造”的“三位一体”融合模式。从“课题组自由探索”转向“任务导向型攻关”,实行“企业总师+学术导师”的“双导师制”。 四是技术合作。学校依托咸阳市政府部门提供的政策通道加速知识溢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学校锚定咸阳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借助咸阳市科技部门在政策引导、项目申报、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对接等方面所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促进咸阳市产业技术创新与集聚,提升咸阳市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组建校企创新团队,着力构建“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将自身定位从办学主体转型为创新网络节点。通过精准定位区域特色产业的攻关方向,共享企业实验平台,突破学校科研资源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地方企业产业技术优化,为推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贡献更多“咸师院力量”。同时,通过落实“科技副总”选派行动,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打破传统校企合作的短期项目制局限,构建可持续融合载体,重构学校教师价值坐标,使科研活动从学术导向转向产业需求驱动,规范过程管理,并选派7名科研人员对接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战略制定,协同解决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企业创新发展难题。 咸阳师范学院基于网状协同创新体,精准聚焦产业链变革,将创新链深度嵌入技术攻坚进程,构建“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在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进程中奋力书写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答卷! (咸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王长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