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数智赋能 循环优化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团队育人实录
李震梅 谢婕 王潇伟 高明亮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新工科建设深度推进的背景下,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作为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其育人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成效。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团队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科特色,以党建引领为动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了一套循环优化、持续改进的育人新体系,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与经验。

  打造党建引领数智教学改革新引擎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以党建引领为动力,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引入AI技术,深度挖掘教与学全流程数据,构建“学情智能分析—内容动态优化—评价精准画像”的数智化教学闭环,锚定“一融双高”建设,将党建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深度融合,先后依托AI技术实施了“电气先锋行动”“赋能成长行动”“名师带徒行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院组建媒体宣传矩阵,打造“青电稷忆”“青思发电站”等品牌栏目,用“青言青语”吸引激励青年学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为数字化教学营造了积极的育人环境,构建了教学管理保障机制,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

  创新“师机生”三元协同的“PDCA循环+四化融合”教学模式

  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团队打破传统“教师—学生”二元教学结构,构建“师机生”三元协同的智能教育生态。该系统以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为核心,持续迭代和优化,形成闭环。在实际教学中,AI助教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课前基于学情数据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路径;课中通过智能感知设备捕捉学生状态,实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生成班级分层画像与个体学习报告,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干预依据。同时,通过“教学实验同步化、虚拟仿真全程化、综合设计项目化、自主创新实战化”“四化融合”,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推动学生从基础知识建构向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跃迁。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重塑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为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体系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多方协同,通过“方案共商、人才共育、课程共建、项目共研、教材共编”模式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系统整合智慧环境、智能管理、7门慕课、16部教材、327项虚拟仿真项目、34项云实验、32个专属智能体等多元资源,依托跨课程知识图谱与学习行为大数据,构建学生数字画像,实现“一生一案”学习路径定制和“千生千面”资源匹配,实现了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的转变,全面支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轨迹的持续记录,为智慧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构建虚实协同的“五位一体”工程实践平台

  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团队构建“引导研究、基础常规、综合设计、工程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工程实践平台。以“数智融合、虚实协同”为核心,通过虚拟仿真项目(如在线仿真、VR实验)与实体硬件操作的深度融合,实现“硬件与软件结合、设计与制作并举”的教学方法,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将电工电子、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实现项目贯通,形成“初识系统→小项目分析→综合项目设计→系统设计→产品开发与创新潜能”的递进式能力培养路径,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系统改革,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团队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1项,获批国家规划教材5部、省级一流教材4部;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获得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团队以党建引领锚定改革方向,用数据赋能破解教育难题,通过数智赋能推动育人体系重构,实现了从价值引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到实践体系的系统创新,不仅有效提升了电气电子类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课程群育人体系,为培养更多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电气电子工程人才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助力新工科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李震梅 谢婕 王潇伟 高明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