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跨境联培 多元交融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师资的探索实践
陈佳璇 周录祥 袁德辉 陶贞安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对国际中文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新时代背景下,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秉持“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校训,紧扣“立足潮汕,服务广东,面向东南亚”的办学定位,针对学校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的差距,打造中国文化传播人才跨境联培新模式,建设国际中文教育示范中心,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教学改革方案。

  锚定核心能力体系

  构建梯度化培养目标

  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系统构建“跨文化传播胜任力梯度发展模型”,确定语言传播、专业教学、技术应用、文化阐释、价值引领五大核心能力指标。通过“需求牵引—实践验证—动态优化”三级递进机制,历时12年完成目标体系迭代:2008年设立对外汉语专业;2012年开始校际合作、语言景观调查、跨文化教学能力等课题研究,初步确定培养目标并试行;2016年基于大规模调研优化培养方案;2019年确立能力导向型培养框架,明确“跨文化传播胜任力”这一培养目标。该模型贯穿课程建设、实践训练、质量评估全流程,形成“目标—过程—评价”闭环。

  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形成资源开发闭环

  学院立足五大核心能力培养,坚持理实融合、虚拟现实结合的课堂教学形态,设计知识技能、文化融通、素养培育的课堂模块,围绕课程教学体系建成“精品课程群”,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11项,市级、校级课题14项。针对东盟国家本土教材建设难题,依托6年跨境实践数据沉淀,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思考”系列教材,配套开发数字化资源矩阵,涵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文化案例三大模块。创建“潮泰双非遗”传承项目,研发双语文化课程包并在泰国10余所中小学推广应用,举办国际中文教育系列讲座19场,应邀参加境外交流活动3场,形成“校本研发—跨境验证—迭代优化”的资源开发闭环。

  打造进阶培养链条

  创新育人实践体系

  学院基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这一目标以及东盟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现状,结合地缘优势与华侨资源网络,构建“校本浸润培养→跨域能力拓展→跨境实践淬炼”进阶培养链条,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升学生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有效缓解了东盟国家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供需压力。建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元宇宙”实验室等数字平台,打造“潮泰VR文化课堂”等数字课程矩阵,开展“国际文化节”“行走的文学课堂”等品牌活动,数字课程播放量单期逾50万次。与华侨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力打造“教学见习—课堂管理—文化体验”系列活动,学生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能力得到提升,形成“见习—创作—传播”能力孵化链。与泰国政府部门、泰国盛唐文化教育集团及泰国10余所中小学共建跨境实践基地,创新“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属地导师”协同指导机制,形成“教学实训—文化推广—人才输送”的跨境育人新模式。学院连续6年组织学生赴东南亚实习,依托“四驱四融”模式(“政校企云”驱动,“学—见—创—传”四模块融合),5年累计培养国际中文教师400余名,多名教师成为国家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志愿者。

  秉持初心牢记使命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学院多维发力,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内容体系、实践方法的全方位创新。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创建“语言传播筑基—专业教学固本—技术应用增效—文化阐释提质—价值引领铸魂”五维能力模型,系统培养通语言、精教学、擅技术、懂文化、传价值的“中文+”复合型人才。构建“校本筑基—跨域提质—跨境淬炼”培养链:第一阶段依托侨乡文化开发特色课程矩阵,完成文化认知筑基;第二阶段搭建“教研共同体”,通过教育见习、文化体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第三阶段创新“政校企”三方协同机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形成“教学能力认证—文化项目实操—属地就业衔接”培养闭环。创立“需求牵引—跨境研发—应用迭代”的资源开发机制,目前所研发的教材课程包在泰国使用,有效提升了专业学生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同时发挥潮汕的侨乡优势,建成“潮泰双非遗”实践体系,通过数字载体,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中泰文化要素可视化对照。在泰国中小学建立“双非遗文化体验角”,设立跨境文化工作坊,实现“文化资源挖掘—数字产品开发—教育场景应用—传播效果反馈”的全链条转化模式。

  未来,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依托百年师范教育积淀与跨学科资源优势,构建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培养体系,培养兼具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师资人才。

  (陈佳璇 周录祥 袁德辉 陶贞安)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