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作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自2014年开展“3+2”“3+4”对口贯通培养工作,截至2024年已拥有30所中高职合作院校和50多个贯通培养专业点。在10余年的改革探索中,学校以“红色育人”为立足点,以“三融育人”为落脚点,强化“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不断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提质增效。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创新“红色育人”培养路径 临沂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办学使命,不断挖掘沂蒙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围绕“德技并修”“德技互融”理念,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创新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红色育人路径。 第一,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通过深入实施弘扬沂蒙精神“三五七”工程,着力开展弘扬沂蒙精神“十大行动”,锻造教师“有信仰、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同时,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山东省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研究基地等平台,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共研,涵养双方教师队伍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红色育人品格。 第二,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在本科学段,将沂蒙精神融入教育部门规定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在中职与高职学段,既通过课程思政挖掘红色育人要素,也利用“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红色育人课程,丰富合作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 第三,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强化“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师生开展“重走抗大路,砥砺报国志”等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以及红色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促进红色文化在合作院校的传播。 第四,学校在校园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红色主题人文景观,为本科段学生构建了沉浸式红色育人场景。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分层递进”课程体系 临沂大学根据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遵循高技能人才“新手—高级学徒—合格者—熟练者—专家”的发展逻辑,从产业需求出发,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确立“职业通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3个层次,分别对应中职、高职与本科3个学段,具体为“3+4”本科第1—3学年、4—5学年、6—7学年以及“3+2”本科第1学年、2—3学年、4—5学年。体现在课程体系上,中职阶段以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为关键,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高职阶段侧重专业知识,聚焦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科阶段倾向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深度探究,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职普有效衔接,学校打破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创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综合实践课”等5个模块化课程体系衔接框架,同时筛选职普两校优势课程,建立“课程超市”,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在促进学生能力进阶的同时,学校还依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整体设计“3+2”“3+4”贯通培养思政课程体系,推动“职业技能+红色育人”“思政教学+师德培训”“沂蒙精神+工匠精神”双融合,实现“厚德强技”“以技育德”,从而将“德技并修”落到实处。 推进“三融育人”实践,打造“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 临沂大学始终坚持“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城校融通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科教融汇为抓手,深入推进“三融育人”实践,打造“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 第一,汇聚“政校行企”资源优势,建设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山东省高校首个碳中和学院以及大学科技园、产业学院、行业共同体等产学研平台,成立贯通培养各办学主体深度参与的创新发展联盟、应用型协同性研究机构,形成科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二,加大贯通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通过线上优质课观摩、云端教学、教师职业培训、访学研修、师资互派等手段,与合作院校共建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和案例教材资源保障体系,打造“教学教研共同体”,探索出“双兼双聘双培养”的混编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第三,推动“三转化”,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条件,鼓励高职与本科段学生进项目、进团队,推进育人成果产出;同时,深化专创融合,健全创新创业与学生竞赛管理制度,组织实施“院、校、省、国家”4级竞赛和训练项目,将赛训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将赛训结果作为课程考核评价指标,实现学赛训结合。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两评一考”综合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临沂大学围绕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目标,建立集“学业评价、思政评价、转段考核”于一体的“两评一考”综合评价体系。其中,学业评价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层次目标,重点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水平与能力成长情况;思政评价聚焦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意识、团队精神等,主要依托思政课程考试、日常行为表现、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见习实习企业反馈等指标进行衡量;转段考核则根据山东省贯通培养转段考核测试要求,分为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两个部分,过程考核及综合测试中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测试由合作培养院校协商组织,综合测试中的文化基础知识测试则由山东省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由此,学业评价与思政评价互融于“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及路径之中,并为转段考核测试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体化的“两评一考”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确立“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也融合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完善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模式,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提升了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质量。 (王振海 吴庆兴 林红 郭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