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多维发力 培养新型森林康养人才
肖泽忱 屈中正

  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通“三个通道”、实现“四个贯穿”、构建“四大应用场景”等举措,多维发力,致力于培养新型森林康养人才,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之路。

  打通“三个通道”

  标准筑基,通过专业教学标准打通“中职高职衔接通道”。学校以“一体多元、一线贯通、一脉相承”的方式,相继研制与推广应用《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建设标准(中职)》《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建设标准(高职)》《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建设标准(高职)》3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从“教学标准”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技能标准”的有序进阶等方面破解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标准统一与有效衔接问题,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坚持“应用驱动+校企协同”,构建起标准体系的全链条应用生态,在全国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企业中落地应用,标准研制从教学标准拓展至企业标准,形成“研制—应用—反馈—修正”闭环。推进职教出海,制定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项,打造国际化数字教材1部,形成“国内规模化应用→国际标准制定→反馈优化”的双循环机制。

  资源共建,通过能力解构重组打通“课程能力融合通道”。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共建、共享、共用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岗位能力的解构重组,构建集“服务、管理、营销、设计”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与“人文素养→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前沿新技术”的学习进阶通道,从而重构课程教学、技能提升与职业培训内容,搭建“课程超市”,设置“技能模块”,组建“能力链条”,建成满足专业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需要的课程教学、岗位培训、能力提升教学资源库,破解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推广困境,实现职业能力“全链条”整合。

  机制创新,通过构建应用场景打通“多元主体协同通道”。学校根据自身及行业企业、研究机构、毕业生等不同主体对行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关注侧重点的差异,创新应用场景,实现各主体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多方紧密协同机制,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运行机制“全领域”覆盖。

  实现“四个贯穿”

  贯穿课程教育:构建能力递进式培养模式。学校以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为逻辑主线,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教学模块,打造“基础层(设计基础认知)—核心层(专项技能)—拓展层(综合应用)”三阶课程模块。基础层注重通识素养培养;核心层聚焦专业技能训练与真实项目实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资源调查、生态评估、服务设计等能力;拓展层融入健康管理、智慧旅游等跨学科内容。通过模块化课程组合,形成能力提升通道。

  贯穿实践教育:打造虚实融合的实训体系。学校构建“校内仿真实训—校外真实场景—线上虚拟协作”的三维实践平台。与北京国林民康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四川玉屏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含80亩森林康养基地),校内建设沉浸式森林康养实训中心,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校外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教学工场,实施季节性实践教学;线上开发协同平台,支持跨区域项目实践。

  贯穿继续教育:建立终身学习支持网络。学校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企业共建“课程资源—认证体系—跟踪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库(涵盖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与专项技能培训包),现已被162家行业企业、15家职业院校纳为学生教学、教师培训、职工培训的资源平台。开发模块化在线课程,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定制培训项目,满足行业人才能力更新需求,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动态适配。

  贯穿科普教育:构建生态价值观念传播体系。学校发挥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价值观念科普活动。组织开展森林康养知识普及活动,开发大众化科普读物和数字化传播内容。通过科普实践,既增强了公众的生态意识,又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构建“四大应用场景”

  教学资源共建。学校建立多方参与的动态更新机制,将行业标准、企业案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教材、共建数字化资源库,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跨院校、跨区域流动。

  人才培养共管。学校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课程体系、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联动机制。通过定期研讨和动态调整,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保持高度契合。毕业生森林疗养师认证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学生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等10余项国家奖项,形成示范效应。

  社会服务共担。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开展生态旅游规划、康养基地建设等技术服务。组织师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专业支持,联合出版乡村振兴系列教材。通过社会服务实践,既提升了专业的影响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科研项目共研。学校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展森林康养领域的技术攻关。将科研项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通过科研合作,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前沿研究的实践机会。

  在赋能产业新业态发展、培养新型森林康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建成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金课”、省级优质教材、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市级森林康养教育基地;构建并推广应用“中高本贯通、政校行企适用”的森林康养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出版专业实训指南,涵盖专业所有实训课程;助推“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更名为“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实现林业与健康服务领域的专业整体跨界融合。

  (肖泽忱 屈中正)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