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立足湖州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耕乡村旅游领域,通过产教融合、智库服务、人才培养等举措,为湖州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学院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院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地方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研究高地 湖州地处长三角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莫干山、南浔古镇、安吉余村等乡村旅游目的地享誉全国。学院依托湖州“两山”理念发源地的区位优势,成立“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由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围绕乡村旅游规划、产业融合、品牌营销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一是政校企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院与湖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港中旅(安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及莫干山民宿协会等20余家单位共建“乡村旅游发展智库”,共同开展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项目评估及政策研究。二是聚焦典型案例,提炼可复制经验。学院对德清莫干山民宿经济、安吉“两山”理念实践、长兴农家乐集群等成功案例进行系统研究,深挖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三是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学院积极承办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共商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升学院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影响力。 创新育人模式,为乡村振兴输送专业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学院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学院增设“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乡村文旅IP打造”等特色课程,并联合乡村旅游企业开设“乡村振兴实验班”,采用“理论+实践”双导师制,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二是建设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学院与莫干山民宿协会、浙江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太湖龙之梦乐园等共建1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带领学生深入德清莫干山“洋家乐”、长兴“茶乡民宿”等一线场景开展现场教学,真正实现“课堂在田野、讲台在乡村”;组织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市场调研、运营管理等实践,累计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200余名。三是鼓励创新创业,孵化乡村文旅项目。学院设立“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金”,联合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乡村旅游创客空间”,支持学生团队开展乡村旅游相关创业项目。例如,学生团队打造的“紫金桥村绿色助农直播间”平台,帮助紫金桥村玉米实现线上营销,月销售额超过18万元,已服务30余家农户,带动就业超100人。 服务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学院充分发挥智库作用,通过技术帮扶、品牌打造、数字赋能等方式,帮助乡村地区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一是规划引领,助推乡村旅游升级。学院团队为吴兴区妙西镇编制《“茶旅融合”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推动当地从传统农业向“农业+旅游”转型,2024年该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二是品牌赋能,提升乡村文旅影响力。学院协助长兴县水口乡打造“茶香人家”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品牌包装、电商推广等方式,帮助当地茶叶、民宿等产业实现增值,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三是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学院研发的“乡村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在德清县试点应用,通过游客画像分析、流量监测等功能,帮助景区优化运营,游客满意度提升25%。 社会效益显著,乡村振兴结硕果 经过多年探索,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在乡村旅游领域的深耕已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学术成果丰硕。学院发表乡村旅游相关论文1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二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在乡村旅游行业就业率达85%,多名校友成为乡村文旅企业骨干。三是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学院对接的10余个乡村项目累计带动就业超500人,促进村集体增收超千万元。 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通过深耕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为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湖院力量”。 (祁礼为 刘妍 朱雨铮 俞迪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