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湖南省宁乡市虎山特殊教育学校
双环驱动 打造劳动教育“生态—增能”模式
周文秀 周慈民

  在特殊教育领域,劳动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技能传授,更是特殊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桥梁。湖南省宁乡市虎山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虎山特校”)立足县域实际,探索构建了“外环(生态适应)—内环(潜能激活)”双环驱动模型,形成“政策落地、资源联动、教学精准”的一体化推进机制,为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劳动育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外环生态:全域整合资源,构建劳动场域

  政策落地标准化。学校依据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宁乡地域特色制定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采用“必修+选修+活动”的课时组合,将每月在学校、家庭、社区、乡镇、企业的劳动系统纳入学生生活安排表。低年段每周2课时必修课,中年段每周4课时,高年段每周6课时;选修课每周4课时,根据学生能力定制个性化劳动训练任务;每月安排6学时劳动实践活动和不少于8学时的家务劳动实践。

  实践基地一体化。学校构建了“社区+乡镇+企业+数字化平台”资源矩阵:社区资源基地设立社区清洁、社区服务两大劳动基地群;乡镇资源基地涵盖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未来职业探索三大主题劳动基地群;企业资源基地开设中式面点、西式面点、扎拖把、手工艺品制作等职业体验项目;数字化平台包括校内教学资源平台和校外宣传平台,涵盖劳动教学资源与学生成长记录两大模块,实现“需求—课程—资源—优化”的闭环管理。

  家庭指导工具化。研发“1量表+1手册+1平台”的家校协同工具。“1量表”即家庭劳动任务分析表(TAF量表),通过任务分解、难度编码、支持策略、达标标准4步流程,将专业的特殊教育理念转化为家长可操作的方法;“1手册”即《家庭劳动成长手册》,包含洗碗、叠衣等20项家庭劳动任务模板;“1平台”即数字化资源平台,配备示范视频和教学指导,家长可随时获取资源,帮助孩子在家中练习。

  课程体系特色化。学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了“三大板块、四级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三大板块”包括清洁整理劳动技能、种植加工劳动技能、职前教育劳动技能。“四级目标”包括板块目标、教学单元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内容由易到难,教师可根据学生测评结果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实现从生活自理到生产劳动、再到职业教育的能力进阶。

  内环增能:精准评估干预,激发劳动潜能

  评估精准化。采用“三合一”评估包,确保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劳动技能评估量表》涵盖劳动素养、清洁整理、种植加工、职前技能四大模块347个具体指标,每个指标按“独立完成、语言提示下完成、身体辅助下完成、无法完成”4个等级评分;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问题行为的“前因—表现—结果”,帮助教师分析行为功能;偏好与优势评估通过家长访谈和学生观察,了解学生兴趣、感官特点和能力优势,为SOC模型(选择补偿的最优化元模型)中的“选择”提供依据。

  干预分层化。基于评估结果,学校为每名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ISP),通过目标分层、教学分层、迁移分层实现精准训练。目标分层为每个任务设置核心目标(全员需达)、挑战目标(能力相对较强者)、替代目标(能力相对较弱者),教学分层提供示范层(全景慢动作+关键特写+错误对比视频)、练习层(动态分组+四级提示)、迁移层(材料、人员、环境泛化),迁移分层确保学生能在不同情境中应用所学技能。

  支持代偿化。学校从工具、环境、视觉和高科技4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工具方面,研发防滑硅胶垫、刻度尺、压皮机、吸盘砧板等专用设备;环境方面,将厨房操作台高度调整至60厘米,减少辅助依赖;视觉方面,使用三色提示卡、步骤图示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任务;高科技方面,为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配备序列提示器,逐屏显示步骤图,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

  协同运行:双向赋能,动态调整

  外环生态与内环增能通过“资源支撑—能力反馈—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协同发展。学校建立了校家社企四方数据共享机制,每月收集学生在校评估数据、家庭劳动记录、社区和企业实践反馈,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根据数据调整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

  经过多年实践,虎山特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15名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3名学生在湖南省首届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二、三等奖;家长参与度显著提升,家校关系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多人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多项劳动教育课题获长沙市一等奖,成果在区域推广。《我是小帮手》等一系列指导丛书的出版,更是将学校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教育资源。

  虎山特校的“生态—增能”模式有效提升了特殊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不仅破解了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劳动育人的现实难题,更为我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周文秀 周慈民)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