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建筑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培养兼具数字素养、全球视野与乡土情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的重要议题之一。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系统构建了“数字驱动+国际协同+科教融汇”三维度立体育人新模式,精准破解了新技术融合不足、国际视野局限、学术与实践脱节等难题,为新时代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筑牢数字化育人基底 塑造全新教学模式 为解决建筑类教育中数字化技术融合滞后的问题,长安大学建筑学院以数字化平台为育人载体,以技术平台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为双翼,推动教学模式深刻变革。 搭建“虚拟教研共同体”技术平台。集成广联达BIM协同设计平台、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化工具,构建“BIM+GIS”场景化教学集成系统,推动教学内容从传统图纸作业向虚拟仿真、数据驱动转变。通过云端数据共享,实现多校协同教学,建立包含典型西北城乡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数字孪生资源库与案例库,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同时,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涵盖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流域城乡空间模拟等特色领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实践内容。 创新“数字技术链式教学法”。将数字技术贯穿教学全过程。基础阶段开展BIM参数化建模训练和GIS平台多源数据分析,中级阶段实施虚拟场景方案推演,高级阶段组织理实融合的实践项目应用,通过“数字建模—智能分析—协同优化”的递进式课程结构,实现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从认知到应用再到创新的跃迁。 搭建国际协同网络 拓宽学生全球视野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积极搭建国际协同网络,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国际项目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建筑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协作能力。 构建“双轨并行”的国际联合培养体系。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所国际高校建立“2+1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在长安大学学习2年,在国外高校学习1年),开设“西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特色课程模块。开展国际联合工作坊,连续8年举办“可持续设计营”,选题聚焦西北地域特色问题,推动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前沿技术应用能力。 建立“双向对流”的学术交流机制。积极构建“国际教师+本土教师”联合教学模式,本土教师侧重地域性问题提炼与理论技术体系构建,国际教师主导国际前沿方法论导入,共同开展课题攻关与教学改革。近年来,学院聘请多名知名外籍教授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国际城市规划比较”等6门双语课程,有效推动了教学内容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了课程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深化科教融汇实践 打通知行合一路径 为破解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需求割裂的困境,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突出“地域深耕”理念,构建“知行合一”培养闭环路径,将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研究从“实验室导向”向“社会场景导向”转型。 打造“三位一体”地域实践平台。围绕黄河流域城乡韧性提升,建立黄土高原人居环境实践基地;针对秦巴山区绿色发展需求,设立生态敏感区人居环境田野调查站;聚焦西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成立数字文保技术实验中心。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形成“现场观测—学术研究—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 实施“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组织研究生参与青海、陕西、甘肃、西藏等地的实际项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创建“豆豆奖研金”“黄金枝奖研金”等学术创新激励基金,支持学生开展西北地域性课题研究,孵化出多项创新成果,获多项专利授权。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联合《规划师》杂志社与西部地区9所高校成立“西部9+1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联合中建西北院等西北地区15家单位建立“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协同指导机制;制定“导师工作室+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大纲与评价办法”,将实践项目纳入学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地域服务能力。 该育人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培养了一批具有数字化技术及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主动投身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该模式不仅为新时代建筑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更以其前瞻性、系统性和可复制性,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将继续深化改革,为我国建筑行业输送更多懂技术、有视野、敢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侯全华 段亚琼 张薇 谭静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