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华新义齿有限公司、山东康齿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经过17年的探索与实践,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克服“实训设备滞后产业迭代”“医工交叉师资断层”“初创企业技术转化难”三大痛点,构建了“要素双向穿透、价值循环再生”的产教融合新生态,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破局:从“三难困境”到“三维融通” 口腔医学技术行业曾面临设备更新慢、实训脱节,职业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缺乏“医学+工程+信息”跨学科知识,院校研发成果难转化“三难困境”。 因此,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构建一个深度融合“医学需求、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的生态系统,通过资源捆绑,构建“全域赋能型”产教融合平台,解决设备与实训脱节的问题;通过身份互嵌,构建“‘双师’协同型”产教融合赋能机制,破解跨界知识不足的难题;通过技术融入、课程重建,构建“临床痛点—工科攻关—教学反哺”闭环,打通产教研隔阂,进而形成“产业赋能·师资共长·课程重构”“三维融通”的共生共长模式,着力培养能适应口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引领行业升级发展。 实践:构建“双向穿透”育人体系 资源捆绑,构建“全域赋能型”产教融合平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以“资源融通、场景重构、能力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校企利益深度捆绑,实现“设备更新、实训重构、研创反哺”的闭环突破。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建成“校中厂(教学工场)+厂中校(创新工场)+研教中心”“三位一体”平台。学校提供2000平方米的场地,企业投入1000万元设备,建成“数字设计→增材/减材制造→后处理→临床验证”闭环生产线,承接企业订单超万件。山东华新义齿有限公司提供1000平方米的场地及13套先进设备,建成覆盖“全口排牙→正畸→隐形矫正器”的“厂中校”。联合口腔医院、聊城大学共建“数智义齿”“超硬材料”研教中心,聚焦临床痛点,师生与工程师组成项目组,开展“临床需求→工科攻关→产品迭代→教学转化”,6项专利工艺转化为教学项目。 技术融入,构建“医工创智型”育人新体系。课程重构,打造“医工融合”课程新生态。深度解构工程力学、材料学等工科知识点,嵌入3项国家全新行业标准,6项口腔即刻修复等新工艺,按照“设计→打印→精修→质检”生产流程,重组成3门核心模块课程,开发22.6G优质教学资源。模式创新,构建“三阶赋能、双核素养”人才培养体系。实施“1.5+0.5+1”能力进阶式培养,前3学期强化基础能力,第4学期进入企业掌握前沿工艺,第5—6学期开展真实项目攻坚。挖掘从医科到工科蕴含的医学道德与伦理、敬畏生命、质量安全、团队协作意识等元素45个,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临床精度+工程严谨”的医工双核素养体系。教学创新,贯通真实生产,学生在完成企业订单中培养系统性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破界,激活人才生态,构建产教共评机制,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评价(权重40%),建立复合评价体系。 身份融通,构建“‘双师’协同型”产教融合赋能机制。每年选派教师入企,全职带薪常驻“工作室”和“厂中校”,嵌入合作企业智能制造工程师、数字化设计主管等核心岗位,经考核合格颁发“客座工程师”聘书。企业骨干驻校,填补数字化教学能力断层。引进技术能手担任全职“产业教授”,主导开发实训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高附加值业务无缝对接。打造研教中心,贯通能力共生与人才反哺通道。实行“校方高级教师+企业技术总监”双负责人制,组建混编团队攻关临床痛点,经校企联合考核,优秀人员优先获得合作企业录用资格。 成效:构建“医工创智”产教共生体,精准赋能健康口腔行动 以“校厂互嵌”模式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堵点,形成了助力健康口腔行动的三个支点:一是人才供给提质。建成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断提升,为行业输送兼具“临床精度+工程严谨”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二是技术转化增效。校企联合授权专利25项,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种植精度提升等临床痛点(如误差降低至行业标准内),推动6项新工艺反哺教学。三是产业生态升级。赋能合作企业规模大幅提升,制定老挝等国家口腔护理职业标准,实现中国标准国际化。 (朱崇先 孙华祥 王立芹 冯桂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