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农业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病虫害加剧等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背景下,山东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创新性提出“融合共生,多元培养”作物学研究生培养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既培育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前沿技术的“顶天型”高端作物学人才,又造就精通农业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地型”复合型作物学人才,旨在全力破解农业“最后一公里”技术落地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汇聚资源 创建作物学育人共同体 为避免科研资源分散、平台功能单一、产教融合脱节等问题,山东农业大学依托山东省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牵头建设省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共同体、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联合体,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等8所高校、4家科研机构和5个龙头企业,创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作物学育人共同体。该共同体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师资、科研平台和项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例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17家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施项目制招生和联合培养模式,并组建了一支由校外导师、行业导师和兼职导师构成的多元化导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这种资源汇聚模式,拓宽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渠道,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为作物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多向赋能 打造立体育人平台 为给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且全面的支撑,山东农业大学着力打造了“国家平台+高水平国际化平台”和“产业研究院+实践基地”两类互融的立体式育人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向赋能。依托以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国际化”科研平台,学校与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际知名机构合作,开设全英文课程模块,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同时,学校立足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建设,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齐鲁粮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建立了小麦、玉米等4个产业研究院,以及74个科技小院和800余个乡村振兴驿站等实践平台,形成立体式协同育人体系,推动研究生扎根产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近5年,学校作物学科40余名研究生参与国际科研项目,90%以上毕业生服务涉农领域,多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实现人才培养多向赋能。 坚持“顶天立地” 打造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围绕作物学育人共同体建设,持续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学术型(学硕、学博)和专业型(专硕、专博)分类培养通道,实现平台、师资、成果共享。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和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新“三田两地五讲堂”党建工作法,组织万余名师生对接乡村振兴驿站,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深入实施毕业生“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育人与产区融通、产业与教育融合、科技与教育融汇的作物学“三融”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并构建了顶天、立地、国际化的协同育人培养新范式。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学术型研究生聚焦科技前沿,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专业型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参与培育57个作物新品种,其中3个小麦品种刷新全国单产纪录。研究生团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4项、“创青春”大赛金奖3项,孵化出“麦麦相承”“豆启东方”等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明星项目。作物学科在第五轮评估中跻身A类,ESI排名全球前0.499‰,学科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技术推广覆盖7.7亿亩农田。 (孔令让 宁堂原 王宏伟 张吉旺 赵伟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