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三全育人”典型中职学校、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南京市婴幼儿早期发展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准把握行业发展痛点,创新构建“融合医育、联动院园、流转课堂”的培养体系,探索出“实践智慧”型托育师培养的特色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 精准定位:构建“实践智慧”型托育师核心素养体系 洞察行业痛点,确立人才培养新方向。2017年,学校调研南京40余家托幼园所,发现在托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学校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对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抚育安托育等23家机构的岗位标准,启动“实践智慧”型托育师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素养图谱,绘制托育师人才画像。学校经系统研究,构建托育师核心素养图谱,明确“有爱心、懂健康、会照护、精早教、善反思、乐欣赏”六大特质,绘制出融合职业情怀、专业能力、反思创新的人才画像。2020年,学校出台包含“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实践智慧”三维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锁定培养具备人文关怀、健康知识、照护技能、早教能力及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 医育融合:打造跨学科模块化课程生态 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医育美”融合课程架构。聚焦医学、养育、教育、美育四大领域,创新构建“医学基础课+养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美育浸润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医学模块涵盖婴幼儿生理发育、常见疾病识别等内容,养育模块包含科学喂养、营养膳食等实用技能,教育模块设置早期发展指导、亲子活动设计等课程,美育模块融入艺术启蒙、非遗文化欣赏等内容,形成“医中有育、育中融医、美育贯穿始终”的课程架构。 强化实践导向,配套特色教学资源。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校配套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打造“生活感官课”等特色课程,形成知识与技能螺旋上升的课程生态。其中,“学前心理学”课程通过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建设验收。 院园联动:构建“校—医—园—企”四维协同育人机制 组建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学校联合九曜教育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九曜云创智慧托育产业学院”,加入“建邺区托育医教研合作平台”,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建邺区妇幼保健所、晨星托育等20家示范园所共建实践基地,形成“需求共研、标准共定、资源共建、人才共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打造混编团队,创新双导师育人模式。组建由医院专家、学校专业教师、托育园骨干教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实行“双导师协同授课、双基地实践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师资力量薄弱与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 课堂流转:创新“五维贯通”能力进阶培养路径 构建五维课堂,创设立体化培养平台。打造“专业浸润‘第一课堂’、活动拓展‘第二课堂’、行业实践‘第三课堂’、社会服务‘第四课堂’、虚拟时空‘第五课堂’”的五维培养平台。“第一课堂”通过项目化教学筑牢理论根基,“第二课堂”依托社团与大赛强化综合素养,“第三课堂”通过“认知见习—跟岗实践—顶岗实习”提升实操技能,“第四课堂”借助公益服务培育责任担当,“第五课堂”依托“托育云课堂”拓展发展空间。 实施动态流转,实现能力阶梯式提升。以主题项目为纽带,推动五维课堂动态流转,构建“认知建构→能力拓展→技能精进→责任担当→创新赋能”的进阶培养路径。以“食育项目”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在竞赛中提升技能、在园所实践应用、在社区服务推广、在云端分享创新,形成“学—练—用—创”的完整闭环。 成果彰显:形成托育职业教育示范效应 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实践智慧”型托育师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已成为区域内的先进示范,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建设两个方面。 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累计向江苏省内托育机构输送毕业生数百名,对口就业率达90.21%,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生技能水平突出,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97%,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5%,近5年在国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省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在专业建设方面,牵头修订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托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材10本(包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规划教材3本),建成精品课程6门、线上资源46门。 从精准定位到课程革新,从协同育人到课堂流转,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实践智慧”为核心,构建了托育人才培养的创新体系。这一模式不仅主动对接国家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需求,更彰显了学校“以岗育人、以产促教”的独特价值,为培养更多“有温度、有能力、有智慧”的托育人才、助力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姚峰 杨宇净 刘素萍 何莲莲 张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