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语通中外 和美育人 构建“外语+”新格局
高萍 张学祥 王锦 鞠丽媛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教育生态、新文科建设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聚焦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核心命题,在课程思政革新、实践体系构建、校地融合育人三个维度精耕细作,探索出兼具人文厚度、时代锐度与实践效度的应用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创新课程思政,推进“美育+和平学”教学理念改革

  以美育培根铸魂。学院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组建专业美育教研团队,开设“外语教育美学”通识课,举办美学党建专题报告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潍坊风筝、年画等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获批省级美育教科研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多篇,凝练优秀案例多个,其中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个、山东省优秀劳动教育案例1个;荣获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山东省赛区二等奖等荣誉。

  和平学深研广传。学院依托和平学研究院,建成潍县集中营多语种史料库,主办国际和平文化暨潍县集中营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主持完成省市级重点课题4项,获批欧亚基金会东亚合作系列讲座计划项目,产出专著4部、论文10余篇、小说7部、舞台剧和音乐剧各1部。学院领导曾赴英国采集潍县集中营幸存者口述材料,并在权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和平学研究院成功入选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应邀接受山东省外宣媒体《走向世界》专访。积极推动和平教育进中小学,助力《潍坊市普通中小学和平教育实施意见》的出台,让和平理念在潍坊这座“国际和平城市”落地生根。

  深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元立体实践育人体系

  对分课堂重构教学范式。学院创新性融合AI技术,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新范式,运用智能学习平台构建“时间对分”“权责对等”新机制,形成“讲授—内化—讨论—对话”闭环教学流程。健全AI驱动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增值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协同发展。改革成效明显:近3年,学院升学率由不足10%提升至2025年的20%以上,增幅位列全校文科学院前茅。学生竞赛成绩突出:2024年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获一、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4项;在2023、2024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连续荣获写作、阅读全国铜奖及笔译全国铜奖,实现学校外语类国家A类赛事奖项“零的突破”。

  第二课堂锻造综合素养。学院通过外语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文创设计大赛、英语歌曲大赛、跨文化能力大赛等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实践与展示平台。长期为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国际性大型赛会提供高质量外语翻译志愿服务,依托西部计划、支教活动、“三下乡”、“大学生进社区”等项目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品牌化、常态化高质量发展。其中,“译青春”“三下乡”实践小队成员利用寒暑假积极向世界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白鸽志愿者”服务队、“译路相伴”志愿团队因服务成效出色屡获国家表彰。

  融通校地资源,共筑外语教育生态链

  共同体建设贯通教育链条。学院构建“大—中—小”的校地外语教育共同体,与多个县市教体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连续选派8批优秀师范生赴安丘市、临朐县等地实习支教。现已建成“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处、教学实践基地10余处。选派骨干教师赴中小学挂职教学副校长,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提供针对性业务帮扶,实现高教与基教双向赋能。

  精准服务赋能国际传播。学院年均服务潍坊国际风筝会、国际蔬菜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活动200余人次,提供专业语言服务。师生深度参与潍坊市宣传部门组织的中国(潍坊)—德国(慕尼黑、弗莱辛)“Z世代”视频对话活动等,开展系列“暑期送课进社区”活动。与《潍坊晚报》等媒体合作成立潍坊晚报英文编辑部,开设《阅读潍坊》英文专版;为潍坊市第四届发展大会宣传片等进行英文配音,向世界推介潍坊,助力潍坊发展建设,彰显学院文化软实力。

  未来,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四新”建设,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更多通语言、精专业、懂技术、怀天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新时代外语教育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潍院范式”。

  (高萍 张学祥 王锦 鞠丽媛)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