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河南理工大学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 培养“应急+”创新人才
吴鋆萍 田恒 刘建学

  河南理工大学在地矿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近年来,学校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积极探索“应急+”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着力培养兼具工科底色、应急特色、智能引擎、创新气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战略先导:重塑应急人才培养新理念

  河南理工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在风险监测、灾情研判、救援调度和资源配置等应急场景中的变革性作用,率先提出人工智能赋能的“‘应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以应急管理为核心能力,融合智能技术、数据分析、工程实践与组织管理等多维素养,服务国家智能应急体系建设。

  学校将“人工智能”确立为应急管理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推进课程、教学、专业等改革,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教学”“人工智能+专业”三项计划,引导人才培养由“学知识”向“强能力”“重素养”跃升,教师教学由“师生交互”迈向“师/生/机”协同,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建构”蜕变。在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中,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贯穿灾害建模、风险感知、决策支持等关键环节,推动智能技术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应急为本、智能为核、融合为径”的人才培养新样态。

  学科筑基:打造支持专业发展的学科新基建

  河南理工大学以安全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为支撑,高水平打造服务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的多个专业群。其中,空间信息专业群主要支撑空间信息产业链发展,服务于应急管理时空全过程。

  2023年,学校发射“河南理工一号”AI智能遥感卫星,集成星上AI智能处理、物联通信、智能感知遥感等功能,广泛服务于应急减灾、农林监测、水文气象观测等领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持。2025年6月,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主场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河南理工二号”卫星惊艳亮相,成为应急装备展区的焦点。8月19日“河南理工二号”正式发射升空,标志着学校在应急管理、灾害监测、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研实力实现新的跨越。

  科教融汇:搭建应急人才培养智慧新平台

  在育人理念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河南理工大学持续推动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

  2025年4月,学校团队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灾害应急仿真系统”入选河南省AI典型应用场景。系统结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突破传统单一灾种、静态模型的局限,通过多灾种动态耦合模拟,支持地震、洪涝、矿山事故等灾害链式演化情境推演,为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实战的沉浸式训练环境。实践以来,系统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应急管理、城市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拓展,更为复合型应急人才的系统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安全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教学,助力构建了“虚拟演练—情境研判—能力评估”贯通式训练体系,推动教学模式由“案例讲解”向“仿真推演”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研判力、技术操作力和协同指挥力,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智能+应急”人才培养新生态。

  协同育人:建立应急人才“多元共育”新机制

  河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行业背景优势,积极推进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应急救援中心、豫北(鹤壁)省级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保障基地等科研单位,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应急课程开发、实训平台共建、仿真系统联合测试与智能预案推演,构建“校内培育+行业引导+实践浸润”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课程共建、人才共训、项目共研深度融合。

  依托未来储能技术学院、安全应急行业学院、“北斗+”行业学院、城市智慧防灾行业学院、绿色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和智能采矿现代产业学院等特色平台,学校将行业专家、智能系统开发专家引入教学一线,将人工智能在灾害建模、态势识别、智能调度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中“可视化、可操作、可思辨”。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建立应急人才职业能力图谱和学生成长画像数据模型,精准对接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实现对育人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动育人过程由“校内封闭”走向“系统共建、智能共育”,有效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河南理工大学将持续推进“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培养‘应急+’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通过进一步深化理念创新、课程更新、平台拓展和机制改革,凝练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高等教育改革经验,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应急治理现代化贡献“河南方案”和“理工智慧”。

  (吴鋆萍 田恒 刘建学)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