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颠覆了知识学习的传统方式,身处这一过渡时代,人们应反思“学生身份”。当前有益的出路,仍是寻找“在学校学习”的生机,重新定义学校生活的意义。这促使我们认真思考“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学生?”如今的我们,到底应该追求做“有所成就”的学生,做“成功”的学生,还是做“成熟”的学生。 “有所成就”的学生,通常是指在学校的竞争体制中夺得诸多“第一”的学生。从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来看,这类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三阶层级表现突出,如熟练提取核心概念,阐释知识逻辑,并将知识转化为解题、竞赛策略。他们或是名校学生,或是各学校排名较前的学生。这些学生基于自身努力和优异成绩赢得了稀缺的教育资源,在以“选拔性”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体系中,当之无愧为“有所成就的学生”。 “成功”的学生,相比“有所成就”的学生,则呈现差异化特质。这类学生总体成绩中等偏上,多属于教育领域常提及的“第十名现象”的群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学生未必在单一学科上拔尖,却经过无数次考试历练后,练就了“能屈能伸”的抗挫折心态,能对新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更有一部分人会遵循“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升学深造,一直攻读到博士学位,他们呈现了一段丰富且有深度的学生生涯。 “成熟”的学生,会意识到教育现实中仍有诸多可探讨、可优化的空间,更会明白,作为教育的参与主体,要勇敢运用理性,才能为教育生活注入丰富性、挑战性和文明感。在当前师生共同构建的教育场域,“成熟”的学生视角更显珍贵,它呼应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与教师平等的教育参与者:既能带着质疑和思辨与教师对话,也能以主体姿态与教师共同探索教育的可能性。这种以“成熟”为内核的学生形象,恰是教师“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体现之一,也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真正实现生存使命的活力绽放,这正是“好学生”应有的模样。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