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老师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视觉中国供图
|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能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与民族复兴进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作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等重大论断,将师德师风置于教师队伍素质最高位置。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贯穿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过程,以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政治属性,明确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党的教育方针践行者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护者的价值定位,从国家治理的高度为教育工作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指明了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教育事业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教师不仅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还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讲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教师肩负文化传递和知识启蒙的使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教师要遵循职业道德底线、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以优良的师德师风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落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育人要求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同时,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既充分肯定了教师队伍良好师德师风的整体面貌,也明确了直面问题的坚决态度和整体要求,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核心在于教师通过“为学、为事、为人”的全方位示范,实现“经师”与“人师”的有机统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并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理想信念是教师立德树人的首要之义,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教师是优良品德的代表,言行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术深度支撑价值引领,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借规范职业行为、伦理科研和导向性教育实践,将知识更好转化为德育载体;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人文关怀融入教学,构建有温度的教育环境,用灵魂唤醒灵魂,用生命理想启迪生命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这种人格示范要求教师恪守“以德施教”的师德规范,“以德立学”的求真品格,需要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展现真诚、包容、坚韧等“以德立身”的道德品质。实践证明,唯有具备高尚道德的教师,才能够培育出胸怀大志、具有大我精神的学生,才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领悟大道、开启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新时代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的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作为精神、文化与价值观的反映,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价值追求的关键。 面向未来,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教师政治认同和思想自觉。通过制度化、多样化的政治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育使命、夯实思想根基,筑牢教育领域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其作为教师评价、聘任、晋升等重要依据,对师德失范“零容忍”。三是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完善教师待遇保障体系以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幸福感,同时加强专业培训、加大科研支持、搭建具有竞争力的职业发展通道,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形成教育发展与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