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面对“教育强国,师范何为”这一重要时代课题,地方师范大学应紧扣自身属性,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思考与践行自身的应为、能为和可为,为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探索集成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地方师范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充分释放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潜能,尤其是三者结合形成的对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时代地方师范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个性化发展,赋予学生更多专业、课程、教师等方面的选择权,兼顾普遍性需要与个性化需求。 二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的科技创新地位凸显。经过新世纪以来的转型发展,地方师范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日益齐全、综合化水平逐步提升,为实现交叉融合、促进科研创新夯实了学科基础。但受资源、能力限制,需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突破之路,通过校地协同、校企联合助力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改革体制机制,打造地方人才汇聚高地。地方师范大学要不断深化引育机制改革,在解决人才“有没有”的问题上下功夫;要改革评价机制,用薪酬、职称、荣誉等杠杆,在激励人才“愿不愿”干事的问题上下功夫,大力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奋力争先、勇于出彩、追求卓越干事创业良好生态;还要按目标、分类、需求导向改革发展机制,在解决人才“能不能”的问题上下功夫。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这为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教育强国根基注入强大动力。师范性是地方师范大学的关键属性,需在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关键中坚作用。 一是优化“三个要素”,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先生”。地方师范大学需要结合大学教育的共通性和师范教育的独特性,致力于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先生”。以“立德树人+课程”为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双丰盈”,通过课程育人铸师魂、夯师基。以“立德树人+教学”为思路构建教学体系,促进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双融合,通过教学育人传师道、授师业。以“立德树人+实践”为思路构建实践体系,促进师生能力的双提升,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育人塑师表、传师道、赋师能。 二是构建“三个模型”,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地方师范大学要以认识论为基础,构建培养理念模型。明确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师地位优先保障、教师教育优先振兴的定位。以目标论为基础,构建“个体人+社会人+职业人+时代人+区域人”多维培养素质模型。以方法论为基础,构建全过程、多要素、强支持培养路径模型。 三是聚焦“三大建设”,夯实“大先生”培养的学术根基。造就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不只是人才培养问题,还是学术体系重构、重建的问题。地方师范大学要聚焦学科建设,关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中层理论,聚焦专业建设,围绕“高质量、有特色、区域性、师范性”构建专业体系,聚焦课程建设,打造支撑德才兼备和教育家精神素质的课程体系。 夯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新基点 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是基点。《纲要》明确指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基础教育的扎实程度直接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稳健性和后劲。地方师范大学需紧扣“地方性”这一重要属性,依托科研、人才、资源等优势,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新贡献,具体可通过三方面推进。 一是强化智库优势,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建设基础教育强国的重点,县域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强化政府责任是推进县域优质均衡的“牛鼻子”。地方师范大学需发挥知识、人才、咨询的智库优势,加强区域研究,为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政策供给和评价督导提供专业支持。 二是强化研修优势,支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地方师范大学要培养教育家和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国良师,以此带动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办好基础教育积蓄关键力量。 三是强化智能优势,提供基础教育数字服务。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体系构建,是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路径。地方师范大学依托数字技术和教育学科的双重优势,搭建中小学智慧教育资源、教研和保障体系,为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教育服务。 (陈勇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红艳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VFA230003]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