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不只是对中央美术学院的殷殷嘱托,也是对全国高校的深切期盼。《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在高等教育领域,师德师风建设关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影响立德树人新格局塑造,是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的基础工程。高校作为青年价值观塑造和引领主阵地,应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主体作用,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系列文件,师德师风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在高等教育领域,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显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教师和团体不断涌现,形成了高校教师百舸争流、勇立潮头,主动投身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鲜活画面和生动局面。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普及的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面临一些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个别教师有重技轻德倾向,存在不同程度师德失范现象。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思想状况,还有的存在忽视教学科研本职工作等问题。同时,以DeepSeek、ChatGPT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不断涌现,在赋能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带来学术诚信等风险。当前,应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横到底纵到边。 完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明确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细化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行为准则,通过制度保障师德师风建设。 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模式。搭建高校教师成长体系,完善教职工荣誉表彰机制。设计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课程模块包括党史和校史校情、师德师风、学校传统和身份转换、拓展培训等。面向长期扎根一线的优秀教师,要推选坚持立德树人、师德高尚、受到师生尊重信赖的教师,并授予“德艺双馨”荣誉称号。在校史馆举行教授荣休仪式,请荣休教授讲述为人师的故事,积极做好“传帮带”,以老教授的担当奉献,引领青年教师传承高尚师德。 健全监督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师德师风监督平台,实现问题的及时反馈和处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多维度综合评价,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制定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师德失范分级通报机制等相关文件,建立师德失范联动机制,分类处理师德失范问题,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管理。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全体教师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做到心存敬畏,警钟长鸣。 着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注重营造浓厚的师德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引导等方式,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利用校园网站、校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师德榜样。开展师德主题演讲、征文比赛、师德论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师德文化融入校园景观、文化标识,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