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历经73年薪火相传与创新发展,现已建设成为以农林学科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服务自治区“五大任务”战略部署转化为务实行动和有力举措,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农大智慧和力量。 内蒙古农业大学1960年创建我国首个沙漠治理专业,1983年成立我国首个沙漠治理系,2016年成立我国首个沙漠治理学院。65年来,学院始终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为支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2023年,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联合相关理事单位共建我国首个钱学森沙产业学院,着力打造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同培养沙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立足学校农牧林水草乳沙等特色学科优势,学院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专业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致力于为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及沙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农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建领航 沙漠治理人才摇篮的红色基因 学院将治沙红色基因和科学家精神深刻融入育人体系。作为全国首个沙漠治理专业创建单位,我国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重要教育和科研机构,扎根北疆60余载,始终坚守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初心使命,自觉扛起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政治责任。以科技创新赋能荒漠化防治,以人才培育筑牢绿色根基,努力打造北疆生态屏障的核心支撑,成为守护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力量,生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1955年10月,钱学森先生冲破美国层层阻挠毅然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其实践的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持续激励着科技和教育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担当。钱学森沙产业学院是我国成立的首个专注于沙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现代产业学院,学院以钱学森先生名字冠名,既是对老一辈科学家家国情怀和科学品格的弘扬,也是年轻一辈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发展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承诺。 学院精心培育“信仰闪耀,接续‘智’沙”党建品牌,讲好新时代的“智”沙故事,用红色信仰领航绿色事业。通过“沙漠故事会”“行走的党课”等主题品牌活动,传播一辈辈治沙人追青逐绿、智斗黄沙的事迹,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强化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治沙报国情怀。深度挖掘并生动展示学院60余载栉风沐雨积淀的“智”沙文化内涵、标志性科研成果、典型人物事迹与光辉历史成就,砥砺治沙初心,强化信仰感召力,凝聚和传承治沙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将科学防沙、治沙以及发展沙产业融入国家战略大局,通过治沙英雄讲述奋斗历程、治沙专家开展前沿讲座、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融合等途径,以沉浸式教育,培养和增强师生扎根北疆作贡献的使命担当。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系教师党支部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单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近两年,学院师生20余人次接受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参与内蒙古电视台《北疆文化·红色足迹》之《敢叫荒漠换新颜》专题节目录制。 服务定位 赋能生态安全和产业绿色转型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既是重要的生态工程,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沙漠沙地资源是沙区群众维持生计、推动沙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沙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依赖传统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构成制约。相反,相对落后的沙区经济导致沙区生态建设后劲不足。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沙区生态和经济良性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实践,证实了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是推动沙区经济、生态双赢发展的战略选择。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2年12月,《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印发,明确提出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为科学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进一步引导合理适度利用沙区资源,推动沙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2022年1月《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发布。但是,目前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基础薄弱、规模不足、效益不高、技术相对落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发育不全等问题,抗击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仍然较弱,针对推动沙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还十分薄弱。基于此,学院从沙区生态—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学科和专业建设向产业延伸,成立沙产业学院,填补了我国沙产业人才培养的空白。学院立足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定位为:聚焦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突出防沙治沙特色,促进防沙治沙提质增效,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两个基地”建设保驾护航;教育链向产业延伸,通过技术赋能产业、人才激活乡村、模式链接生态,推动沙区特色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沙区产业绿色转型;坚持系统观念,促进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以高质量防沙治沙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产业发展驱动防沙治沙提质增效。 理论内核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当代转化 198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上,钱学森先生应邀以《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为题,论述了创建知识密集型农业的科学构想,创立和推动了我国的沙产业。此后,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了沙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证实了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2001年,钱学森先生用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金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设立“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班级30名学子经后续培养,其中17人获硕士学位、10人获博士学位,目前已具有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12人,多数学子投身于农业、水利、畜牧等工作,在“大农业”领域努力作为。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核心概括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其框架是利用现代科技在沙漠、戈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将沙漠沙地转化为高效农业空间。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治沙理念的被动防御思维,主张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20世纪80—90年代,钱学森先生提出“大成智慧”理念,并系统阐述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其核心内涵是总揽全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整合现代科学技术,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体系,通过多维度知识集成与思维融合形成系统性认知能力,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创建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与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学院在沙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实现路径上重点作出三方面改革:一是培养目标贯彻“尊重自然、科技赋能”的新发展理念,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能够应对复杂挑战,兼具跨学科知识、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产业人才;二是破除传统专业壁垒,文理兼修,融合农业科学、生态工程、资源开发、产业经营、企业管理、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知识,构建“大农业”视野的知识密集型课程体系;三是构建“认知沙漠—治理沙漠—经营沙漠”梯次递进式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实现路径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多元驱动 现代产业学院是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目的是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学院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实现资源互嵌、人才共育与产业升级多元共赢目标。 在学院管理上,建立理事会制度,明确合作模式、权责分配、成果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理事会依据行业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共商共管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等重大事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联合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建立“课程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机制,融合学术导师、实践教师、产业导师三类师资,通过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合作开发教材等途径实现资源互通。 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整合学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优秀课程教学案例、前沿科研案例和企业生产案例,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将岗位标准、技能竞赛、职业证书考核内容嵌入教学,注重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 在实践基地建设上,构建基础技能培养、岗位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融合三个能力层次培养基地,形成产教融合闭环。依托学校通用实验室夯实基础技能,依托专业综合实习基地强化岗位核心能力,依托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技能综合应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着力培养防沙治沙和沙产业人才,为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和沙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彭静 陈士超 闫敏 陈国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