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于1958年创办艺术师范教育,于2004年开启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现已形成涵盖设计、戏剧与影视、音乐、舞蹈等门类,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以来,学校依托105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教研项目,创新提出“文化小院塑造人民创作先锋”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研、创、融”构建在地实践教学体系,覆盖八大文化领域,辐射湖南省内外74个地州市,与地方共建1152个文化小院。 坚持“三迁移”,实现“学在田野” 针对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为民情怀薄弱、主流价值表达不足等问题,学校以“拜人民为师”为改革理念,强化实践环节,推行校地“双导师”的“新师承”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 将实践场景迁移至田野时空,构建“四阶递进、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第一阶段,即引导学生在研一开学前的暑期学校初步接触田野问题与方法;第二阶段,即让学生在研一课堂上系统学习田野调查理论,结合实际确定研究方向;第三阶段,即让学生在研二进入文化小院,与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能手共同生活与创作至少两个月,提升综合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第四阶段,即让学生返回学校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提炼。 将教学内容迁移为田野主题活动,形成“理实结合、科艺交叉”的实践体系。学校通过思政宣讲、文化播讲、艺术创讲营造氛围,开设“湖湘文化”等专题讲座和“艺术人类学”“湘江艺术走廊”等课程,组建专家教学团队,与地方共编教材、共建案例库。刘宏教授团队“桥头木偶戏人物造型设计”与长征英雄浮雕设计助力桥头长征主题文化公园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家界段)发展规划,相关案例被纳入产品设计教材。 将教学目标迁移到田野进行解题,建立“学术能力提升”与“文化认同培育”双向统一机制。学校通过梳理地方文化需求形成“清单”,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课题,推动文化研究理论化、系统化。相关成果已出版10余部专著,《绣色十八洞:婚嫁苗绣艺术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保证“三连通”,实现“研在田野” 针对科研合力不足、成果转化难、标志性成果少等问题,学校以“挖掘‘三湘四水’文化富矿”为核心理念,坚持“素养为本、能力为要、创新为纲”,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科赛融合”路径,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的能力。 研究视野连通田野。学校围绕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结合田野需求设计课题,依托学校综合性优势与丰富的田野资源开展系统研究。近5年,立项“中国苗族女性头饰设计应用研究”等20项国家课题,推行“高校专家驻点服务+地方产业难题攻关”模式,聚焦内容创作、文化传播与数字媒介等领域,完成7项咨政报告并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 研究平台连通田野。学校依托文化小院构建“项目团队+专业运营+资本对接”全链条孵化体系,建立“成果评估—需求匹配—企业培育”机制,推动成果产业化。近5年,百余项师生成果被企业采用,转化专利62项、成果107项,孵化企业160余家。 研究路径连通田野。学校以田野为实验室,构建“需求导向、项目驱动、成果转化”的一体化路径,在文化传承与产业服务中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2019年以来,学生发表论文300余篇,承担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 推动“三对接”,实现“创在田野” 针对艺术创作脱离实际、共情力弱、价值输出不足等问题,学校秉持“从泥土到云上田野”的理念,构建在地化艺术创作协同机制。 创作环节对接田野。学校坚持研究生创作选题源自田野,展演评价回归田野。作品以展览、演出等形式现场呈现,邀请居民、学者参与评审,“田野反馈”成为重要质量指标。项目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返乡创业、赴西部基层就业人数持续增长,近30名学生选择扎根西藏、新疆。 创作载体对接田野。学校依托田间、车间、企业等多类场域,构建多主体、多场域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实践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在千亿级产业集群设立创研基地,举办“映创”“演创”等在地活动。共创舞蹈《最后一封家书》入选原创文化节目《传承的力量》,纪录片《我的草原我的村》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创作成果对接田野。学校设立“学生作品孵化平台”,对接文旅部门与企业,推动成果转化。举办“播种艺术”“稻作天工”等田野主题活动,毕业展演面向社会开放。《国彩醴陵》累计观看人数超46万。参与电视节目的播放量破15亿次。稻草艺术产品助力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堡子镇“稻梦小镇”年收入达1200万元,带动204户脱贫户就业。 确保“三结合”,实现“融在田野” 针对学生对职业成长关注不足、终身学习意识不强等问题,学校打破“理论—实践”二分模式,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学科交叉、全环链评价、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 结合田野需求,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学校以艺术创作与设计思维为核心,融入人文、自然、应用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构建“艺术+X”知识体系。通过“核心课程+交叉课程+细分模块”课程矩阵与文化小院跨界项目“双驱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跨界思维及实践能力。 结合田野生态,构建全环链评价机制。学校将过程性、多元性、发展性评价嵌入“学研创”全过程,跟踪“学研创”轨迹,引入多方评价,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潜力,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探究与持续创新的核心素养,实现“校园学习”到“终身成长”的衔接。 结合田野资源,创立校地协同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双导师’联动、实景化教学”,构建高校与地方育人共同体,共建课程、基地,共评成果,推动艺术实践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近5年,超90%研究生参与3项以上导师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论文、专利、行业报告千余件。 学校坚持“小院”链接“大田野”,以实践教学重构艺术教育生态,有效破解了传统研究生培养与现实脱节、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在地化美育模式,实现了“扎根大地办教育”,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扎实而生动的“湖工大方案”。 (王丽萍 罗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