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是一种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合在一起进行教育的方式,旨在打破传统同龄教育的局限,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全面提升幼儿的教育质量和适应能力,同时也丰富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江苏省扬中市文化新村幼儿园混龄教育探索始于2000年,经过25年的深耕,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果。 实践探索扎实深入 2000年起,扬中市文化新村幼儿园便采用混合编班形式开展了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发展研究,多项实验和行动研究表明:混龄班的孩子探究欲望较强,能积极主动地将多种感官运用到对事物的感知上,而且乐于合作、谦让、助人、分享。当分享、谦让出现问题时,孩子们能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自己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基础上的谦让。他们对感兴趣的物体或活动也能持续更长时间,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专注精神与坚持性。混龄班的孩子们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责任感、团队意识,总而言之,混龄教育对幼儿学习习惯养成、良好交往行为习惯养成、生活行为习惯养成以及良好个性品质培养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2006年,基于混龄班如何开展教学的问题,幼儿园开展了混龄班区域活动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区域活动以往是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而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和重要的活动载体,它的价值在混龄班区域活动的实施中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在混龄班开展的由师幼共同探索、有效学习、不断生成的区域活动,丰富了幼儿园人本主义的经验课程,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2013年,基于混龄班里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又开展了混龄班主题课程的研究,它是混龄班区域活动园本课程研究的拓展。通过研究,明晰了混龄班主题活动的内容,即主题内容要适合混龄班3—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参与,每个主题要有3个年龄段活动的总目标,同时在活动进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带小、小促大”的混龄优势,有意识地引导不同年龄幼儿共同参与,促进幼儿发展。 2016年,基于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混龄班集体教学活动的问题,开展了以绘本为载体的混龄班绘本阅读研究,对混龄绘本阅读目标、混龄绘本阅读的内容选择、混龄绘本阅读集体教学组织策略和阅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达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2000年,幼儿园创办了混龄班,最初的设想是创办一个像“家”一样的班级,教师像妈妈一样,带着自己大大小小的孩子,在这个温馨的“家”里一起游戏学习,共同成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混龄班组建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当初招募教师,到教师主动申报;从指定班级地点到班级主动申报;从招募幼儿到幼儿家长主动报名。其间,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从时间上看,由生活混龄走向了全天混龄;从内容上看,由分科教学走向了主题教学;从教学组织形式看,由集体活动走向了区域活动。幼儿园尝试着在生态式教育理念指引下,用对话的精神,将各领域的内容融合,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创造性地开展混龄班教学实践探索。2006年以后,研究集中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上。混龄班区域活动内容的确定,经历了从片段到整体、无序到分科、分科到领域、领域到融合的过程。随着混龄班区域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化,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逐渐清晰:各种领域知识在混龄班不同的区域活动中以适当的比例融合,因此每个具体活动,不再是某个明显领域的活动,而是一种多领域的融合活动。同时,活动体现层次性:每个主题有总目标和不同年龄层次目标,有围绕主题的区域活动总目标和区域活动阶段目标,最终确定了可供3个年龄段幼儿同时参与的混龄班区域活动课程内容——“蛋宝宝的秘密”“小区是我家”“多彩的民间艺术”。2019年6月,在主题为“提升课程质量 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评价国际论坛中,混龄班创办人作了“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主题发言,并在2025年6月召开的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培训会上,分享了幼儿园混龄教育模式与经验。 社会赞誉影响广泛 自2000年创办混龄班以来,混龄班从1个班发展到现在的9个班,幼儿从19名到现在的240名,幼儿“善交往、会合作、能探究、乐表达”,深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数年来,混龄班培养了课程开发能力、儿童差异把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均较强的教师团队,先后向乡镇输送了12位园长,园所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扬中市人民满意学校”等荣誉称号,先后接待来自20余个省市298所园所参观学习,被《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电视台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朱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