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广泛应用数智技术,这不仅意味着教学技术和工具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这个过程既是对教学流程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重塑,也是以创新为重要目标的育人模式转型。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实现应用推广的重要环节。由新的技术应用带动的艺术设计教育转型有着清晰的路径——学院借助数智技术打破传统创意、创作、创新过程的时空、物质与思维的限制,并通过育人新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课程改革 驱动创作升级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新中国美术的摇篮”——鲁迅艺术学院。学院80余年来始终坚守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不断践行着鲁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产学一体的美术工场到摄影专业的诞生,从计算机辅助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进课堂、虚拟教研、云教学,鲁迅美术学院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艺术设计是服务各领域社会生产的应用型学科。随着各行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新时代艺术设计生产要求创作者在具备美学感知能力的同时,也需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数智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算法辅助创意,使抽象的理念能够快速转化为可视化成果;二是以新的技术拓展创作的边界,催生新的创作模式;三是通过创作反馈技术革新。 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以数智化转型为主线,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分别形成了多层次的技术应用体系,实现了教学效能的系统性提升。基础课程的模式重构是教学革新的突破口。以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空间形态构成”课程为例,该课程已从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研究的物理空间拓展到了虚拟场域。通过理性思维和美学表达的融合训练,学生得以掌握数字时代的空间叙事逻辑。该课程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并在2020年将成果展示环节成功转化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心境空间 构筑和谐”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每两年举办一次,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在日常的教学创作中,学院各艺术设计专业坚持技术驱动的创作模式革新。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为例,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直面文化发展的时代诉求,围绕艺术科学交叉融合、“政产学研用服”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五维衍生模型”,在虚实共生、人机共生、万物共生的数字场域中实现设计全流程、全要素的交织融合,为视觉设计提供了新的介入方式。在学院完备的基础设施的辅助下,师生不断开展交互设计、元宇宙场景设计、虚拟数字人开发等前沿实践,学院相关成果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中国出版政府奖”、ADC国际设计大奖、国际创新设计大奖等国内外奖项百余项,并被大量应用于地方文旅项目,实现了教学成果的高质量转化。 坚持产学协同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鲁迅美术学院紧扣“彰显特色、打造一流”的目标定位,聚焦艺术服务人民、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将数智技术的教学应用延伸至产学协同领域,为东北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创意支持。 通过艺术创作服务社会是鲁艺时期形成的传统。迁校到东北后,鲁美师生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在地方上,师生参与创作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沈阳中山广场组雕、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工程。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陈改造项目为例,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团队引入三维扫描、全息投影等技术,巧用“文化+科技”践行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展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红色文物的历史内涵及意义。该设计更是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展陈的形式,成果已被纳入辽宁省红色旅游重点项目。 在产学一体化实践上,学院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实践动能,形成了“艺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工业设计专业依托工业设计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华晨宝马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教学直接对接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需求,将新的技术成果融入课堂专业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了一汽研发总院联合实践课、华晨宝马“新工厂艺术项目”等实践式的教学创作项目,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的研发流程。这种“课堂即实验室、作品即方案”的模式广受好评,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2022年,“‘红旗汽车设计大赛’校企联合实践教学”项目获得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案例。 创新设计教学 培育未来动能 随着数智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深度渗透,将推动艺术设计行业打破传统专业壁垒,通过深度的学科交叉,形成全新的设计生态,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也将走向“艺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展望未来,学院将以跨学科融合为突破口,深化教学研究。近10年,学院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综合院校、科研机构共建辽宁文化艺术新型智库、辽宁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文化艺术与城市更新设计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学院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学院和东北大学共建的数字展示设计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的设立和发展有效地结合了鲁迅美术学院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学科优势、东北大学在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高层次创新实践平台为起点,通过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有效地服务国家在数字展示设计与应用领域的需求。此外,学院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10多个国家近40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云端协同创作、跨文化课题研究等形式,让学生直面全球设计前沿议题。 从延安木刻到数字创作,鲁迅美术学院始终站在艺术与时代的交汇点上。数智技术的深化应用,不仅意味着教学设备的更新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是对“艺术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当代诠释。学院多年来的探索表明,以技术为驱动的艺术设计教育生态,既是人才培育的孵化器,也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更是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产学协同、拓展政校企“联动圈”,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让创新设计真正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动能,为东北全面振兴、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学院将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创意为笔、以技术为墨,绘制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书写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篇章。 (金常江 李江 张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