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星期五
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
“三段进阶”筑牢新工科创新人才根基
谢小柱 胡永俊 朱道云 陈伟民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成为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广东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积极响应“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与“北京指南”等系列新工科建设行动指南,以产教融合为主线,聚焦学科交叉、个性培养与创新创业核心要素,依托实验教学部统筹的国家级别、省级实验平台与跨学科教学资源,构建了“初阶激发—中阶拓展—高阶实战”的逐层递进式育人体系。

  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独特的区域协同与创新优势,为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升级培育了大批兼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彰显了地方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担当精神与创新实践。

  “三段式”跨学科育人体系

  逐层递进,全面培养

  实验教学部立足学生成长规律与学科交叉特点,创新设计“三段式”多阶培养模式,通过课程重构、平台搭建与团队协同,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实践能力培育,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低年级:数智化实验平台筑基,激活创新基因。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知识体系初建、好奇心与探索欲旺盛的特点,实验教学部整合国家级别工程训练中心、省级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中心等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以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求为导向,构建了覆盖“无人驾驶小车”“个性义齿”“发电衣服”“识别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的数智化综合实验平台,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早期渗透。

  在课程设计上,实验教学部将大工程项目中的科学原理、工程逻辑与创新要素拆解至“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工程训练”等公共实践课程,推动“理工”“工工”学科交叉训练。通过“做中学、创中悟”的实践模式,低年级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系统掌握了多学科交叉知识,更初步形成了跨界整合思维,为后续跨学科学习筑牢了能力根基。

  以“无人驾驶小车”项目为例,实验教学部在“大学物理实验”中设置光电、声电实验模块,帮助学生理解无人驾驶核心技术的科学本质,启蒙创新思维;在“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开设“直流调速开环与闭环系统调试”“智能小车路径规划算法实训”等专题,让学生掌握信号控制与传感器应用技术;在“工程训练”中参照省级竞赛标准设计“无人智能小车设计与制造”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循迹、避障、越障等功能开发,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工程实践的跨越。

  中年级:微专业与产业学院联动,拓宽学科边界。进入中年级,学生知识体系与专业认知逐步深化,实验教学部联合各学科院系,以“专业基础+跨界拓展”为核心,构建了微专业与产业学院协同的跨学科培养平台,推动学生从单一学科能力向复合能力的跃升。

  在微专业建设方面,实验教学部聚焦产业前沿领域,开设智能风电、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工业软件、氢能、智能建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等14个微专业。每个微专业均涵盖3个及以上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主修专业+微专业”的双轨学习模式,可系统补充行业所需的跨界知识与技能,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

  在产业学院建设上,实验教学部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集成电路设计联合学院、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印制电子电路(PCB)联合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以真实产业场景为课堂,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将产业技术标准、工程案例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逻辑。

  微专业与产业学院的联动,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使学生在巩固专业基础的同时,形成了“立足专业、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为高阶实战奠定了知识与能力基础。

  高年级:校企协同实战赋能,锻造复合能力。四年级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期,实验教学部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联合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实战型培养平台,推动学生在解决真实产业问题中实现跨学科能力的综合提升。与广汽埃安、腾讯、粤芯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班,如广汽埃安智能网联汽车实验班、腾讯实验班、粤芯班等,每年组织近千名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战训练。学生以团队形式直面企业真实课题,如新能源电池优化、智能生产线设计等,通过跨学科协作攻克技术难题。

  通过校企协同实战,学生不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刻理解了跨学科团队协作的核心逻辑,成长为“能跨界思考、善落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荣誉满载,业界认可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实验教学部构建的“三段进阶”跨学科育人体系成效显著,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充分彰显了新工科教育创新的实践价值。

  在创新竞赛领域,2020—2024年,学生连续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获得2020年“乡村振兴奖”,展现了跨学科创新的强劲实力。在2022年、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学校分别位列全国第22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广东省前列,竞赛成绩的稳步提升印证了跨学科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赋能。

  在人才输出质量上,毕业生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表现突出,得到合作企业的一致认可:“这些学生既能‘跨界思考’,又能‘扎根落地’,是行业紧缺的实战型人才。”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学校实验教学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行业背景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未来展望

  深化模式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面向未来,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将持续深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三段进阶”育人体系。

  在体系优化方面,将进一步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数智化实验平台与产业需求的动态衔接,使低年级基础训练更贴合前沿技术发展;深化微专业与产业学院的协同机制,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实时同步;拓展校企实战平台的覆盖范围,引入更多跨国企业与科研院所参与,提升学生解决全球性工程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工科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实验教学部将继续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路径,为构建跨学科交融的新型组织机构、开发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助力学校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工科创新人才,为新工科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谢小柱 胡永俊 朱道云 陈伟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