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星期五
智能融通 艺文融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打造跨媒介中文人才培养模式
沈壮娟 魏学宝 张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同时,在人文社科领域不断深耕,促进内涵式发展。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急需以系统性改革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立足学校能源特色与综合性大学优势,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改革支点,探索“智能融通、艺文融合”的跨媒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智能融通”实现技术工具与人文思维的耦合,通过“艺文融合”推动文学创作与艺术表达的跨界,构建起数智时代跨媒介中文人才培养的改革框架。历经近十年实践打磨,形成了新文科建设的特色范式,为中文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建构:“智能融通、艺文融合”的培养体系创新

  文法学院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能力体系重构为基础、课程体系革新为支撑、实践体系升级为路径,打造“七维统合、三层联动、三级进阶”的跨媒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的深层变革。

  “七维统合”能力体系:跨媒介素养的立体架构。学院以“意义生成”能力为核心,构建涵盖七大维度的素养体系,包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跨媒介表达能力(包含图像表达能力、其他艺术表达能力)、新闻传播能力、智能化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七大能力相互支撑,使学生既能深耕文学领域,又能驾驭跨媒介表达。

  “三层次知识链”课程体系:从技术基座到价值批判的链式传导。学院突破“文学+技术”的模块拼接模式,构建“技术基座层—跨媒介叙事层—价值批判层”的深度融合课程链。一是技术基座层筑牢工具基础,必修“程序设计(Python)”“大学计算机”,选修“数据可视化导论”等4门课程,通过“文本向量化”“情感分析”等实验,使学生具备智能化信息处理的基础能力。二是跨媒介叙事层培养复合能力,在传统中文课程基础上,必修“新闻概论”等3门课程建构跨媒介思维,“创意写作实践”夯实文字功底,“形态构成”“摄影摄像基础”塑造视觉表达逻辑,“媒体综合实践”等7门课程实现叙事形态的跨媒介转化。三是价值批判层强化人文主体性,必修“学科导论”、选修“文化法规概述”,通过“AI诗歌版权”“算法偏见”等专题研讨,培育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与人文批判精神。

  “三级跨媒介”实践体系:从实验室到行业场域的能力进阶。学院遵循“基础—应用—创新”的能力成长规律,搭建了阶梯式实践平台。在基础层,建设新闻传媒实验室、艺术构成实验室,支持学生进行跨媒介创作与数字人文研究实验;在应用层,与党委宣传部、科大讯飞等共建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跨媒介文案智能生成、语言学习智能开发等项目,并普及大创项目,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层,设立“德士力”文艺奖,激励学生产出微电影、数字人等跨界作品,并鼓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深化数字人文研究。

  保障:机制创新支撑培养模式落地生根

  学院通过产教融合、评价转型、师资重构三大机制创新,确保培养模式高效运转,形成可持续的育人生态。

  产教融合:沉浸式教学场景的深度建构。学院打造“融合课堂”,邀请业界和技术专家与文学教授联合授课,实现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的无缝对接;推行“反向PBL”模式,以行业真实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完成跨界学习与研究。与多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技术反哺”的良性循环。

  评价转型:“技术—人文”耦合度的动态考察。创新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数字档案”,全程记录学生从代码编写、数据清洗到艺术表达的完整创作链路,重点考查“技术应用合理性”与“人文表达创新性”的耦合度。此外,摒弃单一结果评价,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与能力成长的立体评估,确保评价导向与培养目标高度一致。

  师资重构:跨界教学共同体的协同培育。组建“技术+人文”导师组,聘请算法教师、传媒界与文艺界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定期开展教研室数字人文研讨,使教师摆脱技术恐惧,提升跨媒介教学能力。学院的教师团队承担了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研究呈现鲜明的数智化、跨学科特色。

  成效:从模式创新到价值彰显的辐射效应

  历经近十年实践,学院的跨媒介中文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在人才质量、校际辐射、社会影响等方面形成多维突破,彰显了新文科改革的实践价值。

  校内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跃升。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至2024级实施新版培养方案以来,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学生在《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文章5000余篇,拍摄影像作品100余部,部分作品登上央视网、山东教育电视台;获国家、省部级奖项100余项次,涵盖“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等重要赛事。近年来,专业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升学就业去向多元,学生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前沿问题。

  校际辐射:新文科改革经验广泛分享。学院的培养模式获同行认可,受邀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专家;赴山东大学即墨校区交流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心得;接待西安石油大学、北部湾大学等来访院校。学院的改革经验多维度支持了兄弟院校文科专业的新文科升级。

  社会回响:从校园成果到文化赋能。学生创作的微电影、融媒体文案等作品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成功范例。“将传媒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融媒体育人实践”获2022年度教育媒体融合优秀典型案例,育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文化传承创新贡献了“石大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的跨媒介中文人才培养实践,以“智能融通、艺文融合”为路径,既扎根学校能源特色与人文积淀,又呼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沈壮娟 魏学宝 张欣)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