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坚持问题导向,树立供需衔接融合、学识与能力交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融通的培养理念,通过课程思政全程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实践体验多样化、培养主体协同化举措,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法治人才培养实现“三融” 人才类型化培养导向促进供需衔接融合。学校根据学科特色与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确立了重点面向立法、纪检监察、科技等行业的厚德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定位,促进供需衔接融合。 能力导向型培养模式促进学识与能力交融。学校将“知识导向型”培养方式转变为“能力导向型”培养方式,建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与体验力度,促进学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多主体协同培养格局促进专业知识与实务融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吸纳法治实务部门的培养资源和国际合作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法治实践活动,促进专业知识与实务融通,有效提升法治实务能力。 法治人才培养采用“五化”举措 课程思政全程化。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涵养学生的法治人格。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操守;在理论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在实践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加强道德养成。 教学内容模块化。学校创设了“专业基础理论模块、综合运用法律模块、交叉融合创新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1+10”门学位课程,综合运用法律模块包括“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法律谈判”等实践课程,交叉融合创新模块包括“数据法学”“科技法学”等特色专业方向课程,避免法学教育的同质化问题。 教学手段数字化。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其数字教学应用能力;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国家实验空间平台,共享虚拟审判系统、庭审直播系统等数字资源;打造“行政法理论与实务”等国家、省级网络课程和相关教材;全员开展信息化教学,运用网络平台翻转课堂,开展过程管理和综合性考评。 实践体验多元化。学校除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外,还指导学生开展立法调研、起草、论证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整体法治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指导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和正义观念;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司法部门开展的导诉服务,在便民惠民中提升综合能力。 培养主体协同化。学校聘请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作为兼职导师,与地方法治实务部门定期开展立法、普法、法律援助、疑难法律问题研讨等活动。 法治人才培养取得“六个成效” 校地联合打造了一批政产研训平台。学校与湖南省相关部门共同打造了立法研究基地、法律监督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检察案例研究基地、网信普法基地、法律援助科大办事处,与湘潭市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此外,学校还与36家单位联合打造学生实训实习基地。 打造了一批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于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宪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4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设了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34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名、副教授12名、讲师13名;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兼任省、市司法部门的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省、市立法咨询专家、律师、仲裁员、政府部门法律顾问等;拥有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入选人员8名、全国教学名师(能手)2名;8名教师获得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党员先锋模范岗、巾帼建功创业标兵等省级荣誉。 培养了一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近年来保持在50%以上,2024年高达73.2%;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学生在模拟法庭赛、“挑战杯”等赛事中荣获奖励50余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社团、湖南省公益普法集体等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 树立了一个“立法+普法+法律援助”的“科大品牌”。师生领衔起草地方性法规、党政规范性文件近30个;深入事业单位、社区、乡村等开展法治宣讲活动200多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000多次,指导群众诉讼900多次,代理援助案件120余件。 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实训设施。学校建设了数字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室、模拟仲裁庭、智慧法务与数字政务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等硬件设施,拥有国家实验空间平台共享虚拟审判系统、庭审直播系统、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系统等软件教学设施。 (谢慧 宋智敏 邱帅萍 雷连莉)
|